神话,在人们的眼里,似乎是虚无缥缈的。但人创造的神话,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潮州市铁枝木偶剧团团长陈细妹(陈旭庭),就是一位谱写中国艺坛神话的农民。
   正是在他不懈努力下,铁枝木偶剧团赢得“中国第一团”盛誉。
   “痴”:迷恋木偶
   潮州,是铁枝木偶的故乡。铁枝木偶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发源于潮州,并深深植根于这片乡土艺术的肥沃土壤。
   据有史可考,木偶已有2000多年历史。木偶艺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我国乡土艺术瑰宝。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杖头、布袋戏三种。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戏,是杖头木偶的一种,体形较小,其主要特点是靠三根铁枝操纵表演,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间,侧竿分置于左右两臂,由艺人在幕后操纵。潮州铁枝木偶是于明代从福建传入,由皮影戏演变而来,形成于清代。由平面剪影逐步经历“阳窗纸影”(平面)、“圆身纸影”(立体)而成,其操纵仍保持皮影戏的特点。铁枝木偶因剧目、唱腔与潮剧相同,其表演也有戏曲的特点,故称之为“微型潮剧”。
   陈细妹爱上木偶艺术,可以说是一个“痴”字。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一看潮剧,一听潮乐,就好像什么磨难都抛到九霄云外。他一接触木偶就着了迷,如痴如醉,沉浸在欢乐之中。11岁那年,他到邻村一班木偶剧团学艺。那时他无钱读书,也认不了几个字,但凭着聪慧、勤奋、执着,他克服没有文化的重重困难,从潮剧的基本功学起,唱念做打弹奏,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刻苦练功。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练就一身硬功夫,并深得木偶艺术的真谛,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偶名手。
   改革开放的大潮给梨园带来满园春色。在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陈细妹办起了潮汕地区第一个家庭木偶剧团———龙阁木偶潮剧团。人们以为他办剧团是为了赚钱发财,然而他说:“我全家种田,做小生意,生活富裕,不愁吃不愁穿,我办团是为了传播乡土文化。”二十几年来,不管是出国演出,还是在本乡本土、境外省外,他都从不计较报酬,总是以精湛的艺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家中挂着一面面锦旗和一件件纪念品,就是无声的见证。
   有一次,他外出演出归来,在夜幕中被迎面而来的货车撞翻在地,身受重伤。虽经医治,但身体大不如前。不久前,他的胃动了手术,康复出院。尽管身体不适,但他仍无怨无悔,在乡土艺术园地默默无闻耕耘。他手把手,把木偶艺术传给儿女媳妇,传给孙女,让他们成了剧团的台柱,事业后继有人。
   功成名就,美名远扬,远近都请木偶剧团前去演出。陈细妹一点也不马虎,艺术精益求精。他,始终忘不了当地党政的支持举荐,忘不了众多乡亲的期盼眼神,忘不了外国朋友的良好祝愿,尽心尽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观众,让木偶艺术在群众心中扎根。
   “新”:大胆扬弃
   传统艺术要焕发青春,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扬弃,才能让传统艺术顺应时代潮流,弘扬光大,在国际艺坛上成为耀眼的明珠。潮州市铁枝木偶剧团,走的正是一条艺术创新之路。
   1993年9月,陈细妹应国际木偶协会德国分会和奥地利米斯泰贝查市政府邀请,以亚洲惟一代表身份到奥地利参加第15届国际木偶节。在德国北部呼轰市拉开首场演出的帷幕。剧团以《桃花过渡》、《收蜈蚣精》、《柴房会》、《杨八姐闯幽州》等精品,在德、奥两国的汉堡、吕培克、不来梅等16个大城市演出。古风淳朴的潮州铁枝木偶,令西欧人大开眼界,为之倾倒。他们无法想像,在两米见方的小舞台上的小木偶,不论身段水袖,还是举手投足———竟是活灵活现。渡伯撑船那么自如逼真,杨八姐射箭如此准确传神,李老三爬梯那样滑稽多姿,而潮剧音乐又那么扣人心弦。
   德国不来梅市博物馆女馆长看了演出后,还特设家宴,请他们在家中与家人助兴。女馆长是个“木偶通”,她驱车把陈细妹带到博物馆参观。看到馆里珍藏着20多尊8市寸长的潮州铁枝木偶以及戏箱道具等,女馆长指着一百多年前的8寸木偶问:“你们现在用的是几寸?”陈细妹说是14寸。他告诉馆长,今后还会发展,还要创新。他已率先改革传统演出时自唱自演的旧方法,采用放录音,做唱默契配合以减少演员的新法,并从姐妹艺术中吸取精华,改进生、旦、末、丑各种不同角色的表演方法,恰如其分地表达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呆头呆脑的木偶“活”了起来。听了陈细妹侃侃而谈,馆长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惊讶不已:“你真的是中国农民吗?”陈细妹笑了笑,伸出双手,指着掌上的硬茧说:“这就是见证。”
   由于陈细妹等的精彩表演,国际木偶艺术节特别安排隆重仪式,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五星红旗。望着国旗冉冉升起,陈细妹张开双臂,紧紧地搂着他的三位家人、学生,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
   1994年春节前夕,德国木偶艺术家劳达格和埃森大学音乐系教授伊尔蒙一行四人,专程来到金石回访。他们在陈细妹那座二层农家小楼,兴致勃勃和一家老少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围炉吃团圆饭,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事实胜于雄辩,他们为有陈细妹这样中国新一代农民而高兴。他们心中的谜解开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孕育了高雅艺术,外国友人不得不心悦诚服。
   “奇”:攀登高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潮州铁枝木偶剧团的艺术实践,就是成功的证明。木偶剧团不仅接二连三出国演出,饮誉海内外,而且受到嘉奖,获得国际木偶界的最高荣誉,这不能不说是艺坛的一个神话。但艺无止境,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险阻,才能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
   1996年6月10日至7月2日,陈细妹率团应邀参加第67届国际木偶协会大会暨第17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和国际小型表演艺术节,并赴德国演出,再次受到国际行家的高度赞誉。这次出国演出,应邀请方的要求,仍以那几出拿手好戏———《桃花过渡》、《收蜈蚣精》、《柴房会》、《杨八姐闯幽州》等作为演出剧目,但他们对节目进行大胆创新。《柴房会》是一出神话剧,他们根据剧情,增添了冤鬼魂的眠床吹开,李老三一动不动地悬空而卧,在爬滑梯时又翻了360度的跟斗,两脚又平稳地站立在梯杆上的艺术场面,剧中人物栩栩如生。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洋剧场不得不破例———添椅加行,仍场场爆满。德国木偶艺术家劳达格对他们说:“你们的演出太好了,我很感动,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祝贺!”不少专家、学者竖起大拇指夸赞:“太了不起!”国际著名戏剧研究专家布海歌博士1993年观看了演出后,一直难以忘怀,这次他又千里迢迢赶到海得堡市一饱眼福。
   参加本届艺术节的共有87个国家,金石木偶剧团成为27个演出团体中惟一演两场次的木偶团。他们的高超演艺,再次轰动国际艺坛。
   1996年和2000年,这个农民家庭艺术团体赴泰国、白俄罗斯、南斯拉夫演出。在南斯拉夫、白俄罗斯,还向观众献上一幕潮州大锣鼓的演奏,一名艺人要同时操纵四五尊木偶,可谓大破常规,难度空前,但他们以夸张灵活的方式,将吹拉弹击表演得惟妙惟肖,胜过真人的演出,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南斯拉夫、白俄罗斯,他们分别获得最高奖项:“最佳木偶剧团奖”和“最佳传统木偶剧团奖”。
   荣获广东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潮安县金石镇,绽开着铁枝木偶剧团这朵奇葩。一花引来百花开,我们相信,铁枝木偶艺术将在艺坛上再放异彩。

你是本文的第1201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4-09-28
作 者: 蔡文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