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安庵埠一带,每当人们提起祠堂、大厝,总会随口而出“一青窗、二石鼓、三老虎”,这已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一句俗语。“一青窗”指的是宝陇村林氏家庙,因祠堂门前石牌坊两侧各安有青色通花窗而得名。“二石鼓”指的是外文村杨氏家庙,它也因门前两侧安有一对精美石鼓而得名。至于“三老虎”,指仙溪村王氏大宋祠,它气势宏伟,严肃优雅,被时人称为“老虎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这三座祠堂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盛誉于当地。 在这里,主要谈“一青窗”的林氏家庙和与它相关的人文、历史。青窗祠分二期建成,一期建祠堂前二进,由乡人林鸣凤主持,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二期建祠堂后一进,由林熙春主持,续建于天启五年(1625年),祠堂历经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两次重修,1985年旅港乡人又集资重修。 提起林熙春,人们总会用“三世尚书”、“四朝大老”来称呼他。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任四川巴陵县令,抵任即清理浮粮,豁免差役,很有一番作为。后“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之后启用为福建将乐县令。将乐县是北宋著名学者杨时(号龟山)的故乡。杨时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在将乐县影响颇大。到任后,特为其创建杨龟山祠,为龟山文集作序;同时整修学宫,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以后,升任户科给事中,又历任礼科、兵科,以至工科都给事。明朝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有纠察六部弊误、驳正章奏、封还制敕之权。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诸言官对军政大事不敢加以评议,激怒了万历帝,一下子贬斥了34人。对此,林熙春毅然于第二年正月偕率同僚,带头抗疏,伸救言官。这一来,万历帝更加恼羞成怒,竟将林熙春也降调为湖南茶陵州判官。从此,林熙春称病家居,一住就是10年,“未尝只字入长安”。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林熙春接到去广西贺县的任命,他依然没有赴任,直至万历驾崩,前后24年闲居家中。 明神宗驾崩后,光宗即位,改元泰昌。是年(1620年)下旨起用闲置臣子。于是,年已68岁的林熙春被起用。他以南京仪制郎中升任光禄少卿,此后历任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大理寺卿。这期间,林熙春虽已年届古稀,依然敢于直言,胆识不减当年。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阉党之祸日见暴露,林熙春自知无力回天,加上年事已高,故连上六疏乞休,最终获得批准。告归前还获晋户部左侍郎。回乡之时,林熙春已是年逾古稀的72岁老人,仍然关心地方民生,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支持潮州府事监税,减里役,提议筑炮台,倡修文庙、乡贤祠、文昌祠、凤凰台、三元塔、玉简塔、龙头桥、冬东集桥,又疏通年久拥塞的中离溪,救济灾民,捐田为秀才科试资费。崇祯四年(1631年),林熙春辞世,享年80岁(虚龄),朝廷特赐“三世尚书”,谥“忠宜”,至于“四朝大老”。“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是对资深望重的大官的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潮州知府马鸣霆在潮州太平路分司巷口立“三世尚书坊”,坊南镌“四朝大老”,原坊1951年拆除,2007年重建,林熙春在潮州头亭巷的尚书府第至今一直被人们称为“四朝大老家”。 林熙春官至户部左侍郎,死后连同他的祖父林瓒、父林乔横被追封为户部尚书,称“三世尚书”,子孙称“尚书派”。聚居庵埠宝陇村的林氏一族,逢年过节所挂的灯笼的“林”字,有的一反灯笼写红字的常规,写成黑字,称为“乌林”,而同一祖先的也有按常规称为“红林”。为何有乌红之分?原来他们深信传统的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水能生木旺木。五行再与方向颜色相配,则水属北方,其色黑,故把含木的林字书为黑色,以求兴旺,由此成为这一派系灯笼的特色。而且村面的祠堂、住宅大多向北,这也是一反常规的做法。在潮汕一般乡村聚落住宅多为朝南,讲究“负阴抱阳”。为何一反常规? 除上述原因外,据实地观察,应该与周围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村北原来刚好有河流经过,一般乡村聚落都会选址靠近河流或水塘,但忌讳背水。在这里选择向北,既合宗族的讲究,又 合周围地理的要求,应该是很好的选择。当人们从庵埠沿村道来宝陇村,在村头厝前溪边都可见到树身粗大、盘根错节的大榕树,它那倒垂下来的榕须,长长短短,疏疏密密,那树干奇曲,枝丫繁错,显得格外苍老而飘逸。林氏家庙坐落于村北,坐南朝北偏西5度,开三山门,为三进二火巷祠堂建筑,主座面宽18.3米,进深347.4米。祠前北面有照壁,装饰有麒麟、鹤、鹿嵌瓷,左右有围墙围合成16米深外埕,开有龙虎门。南立有三间石牌坊一座,牌坊两侧墙上有青色通花琉璃窗,“青窗祠”也得名于此。牌坊为三间大门式,上盖庑殿顶,有三块匾额,正中为“世德恩光”,左边为“纶褒硕儒”、“钦差总督两广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戴耀为敕封文林郎延平府将乐县知县林熙春立”,右边为“青琐直臣”,“钦差总督两广兵部右侍郎张呜冈为工料都给事中林熙春立”。牌坊宽5.35米。走过牌坊为祠前灰埕,深为10.25米。灰埕南面为主座祠堂,祠堂主座为三进,有两个天井,正中为凹斗三山门,门摒弃石材,而采用木结构向北,加上祠前有溪流横过,正可承之木遇水则旺。五行之中木之色为青,配面前青窗以辅,并冲淡牌坊石煞,中门上悬“林氏家庙”。前置有一对造型古朴、拙雅生趣的石狮。门上刻有“诗”、“礼”门簪。大门后为前厅…亡悬有复原之南明兵部尚书郭之奇所撰《林熙春略传》大匾。走过前厅为前天井,前天井宽敞明亮,过前天井为中厅,挂有《忠宜公为太仆寺少卿诰封敕文》巨匾,其宽5.9米,高1.26米,边厚6厘米,上用楷书阳文正楷,字字青隽,是一件书法和雕刻艺术皆精的珍贵文物。中厅两侧墙面嵌有“忠、廉、节、孝”四个大字,字体遒劲有神,这是前人为后人留下的家训。在古代,“忠”也就是“忠君”,即对国君绝对忠诚,通常人们把国君视为国家的象征,所以,所谓的“忠君”也兼有忠于国家的意义。“孝”也就是“孝亲”,即对双亲绝对顺从,尽心奉养,“孝”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伦理观念;“忠”是“孝”的外延和移用。在家孝,为国忠,历来被人们视为美德。“节”也就是“气节”,重气节是中国人特有的优良品行,在这方面,苏轼、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在危难之中“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必要时“舍生取义”,以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千古传颂。“廉”即品行廉洁,办事公平,要求人们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重视自身修养,为人表率。这些应该是先人为了让后人能在这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走过中厅为后天井,后天井两侧走廊设置特别宽,达4.55米,天井显得小一些,这应该是风水讲究,追求聚气。最后是后进大厅,上悬有天启四年皇帝口授而书的“教忠堂”堂匾,厅上安有三个神龛,大厅按官厅设置,显得格外庄严。 林氏家庙左旁有林乔府,系林熙春当官后为家严乔捐建造的,府第为三进二火巷带从厝和后包的大厝,厅两边都是双包房。府内有99个门,听说原来是100个门,后来填塞了一个,以别于皇家。府第大门的门簪为棱形,刻有福、禄变形字。府内中厅的四根“金柱”采用木柱石柱础,弃石用木,也与“乌林”的讲究有关联。 林氏家庙和林乔横府,虽经重修,除家庙梁架结构有所改动外,其格局和形制基本保存原来形式,它鲜明地体现了潮汕明末时的建筑特点与风格。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