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饶的榕江下游平原、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西部边缘有创于元代的古村落——阳潮里(今渔湖镇长美村一带)。这里是潮汕和台湾40余个袁姓村庄、数万袁姓人口的发祥地。其纪念性建筑便是长美村“袁氏家庙”。 袁氏家庙祀袁姓入潮开基的—至六世祖。—世祖为北宋兵部尚书袁琛,他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因党锢祸被贬谪到潮州任刺史,此后他就在潮州定居。其儿子袁熙于宋哲宗绍圣年间到揭阳渔湖开基立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积淀。 解读宗祠楹联,感受古村的无穷魅力 浩翰的榕江奔腾千里西来,流经渔湖半岛时突然向南拐了—个90度的大弯,继而又折向北,与榕江北河汇合东去,形成一个”凸”字形的小半岛。长美村氏家庙就坐落在“凸”字形小半岛前端的中间。 袁氏家庙是三进三开门五开间建筑,富有元代潮汕建筑特色,其规模之大,极为罕见。宗祠分前厅、正堂、后堂三大殿。据长美村老人介绍,宗祠是元朝至顺年间所建,迄今660多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修,仍保持元代的建筑风貌。 我们看到袁氏家庙三大殿之上,呈牛角形或新月形的嵌瓷屋脊,有种奔放、豪迈的感觉。宫阙式的墙体为贝灰夯筑而成,外墙均不刮灰浆,裸露的墙体虽经数百年风雨的冲刷,仍完好如初。 古祠内,可见三大殿梁上精美的木雕。祠内还保存着梁上脱落的木雕鳄龙和一块木雕楹联,为下联,上联已失,但该联在《袁氏族谱》有载。楹联是清乾隆乙丑科进士袁铼为宗祠所撰书。 袁铼所撰楹联全文为: 自浙迁潮,五骢八座,陶出文章负荷; 因州名里,四女六牛,钟来礼乐箕裘。 此联对仗工整,平仄交替,极富韵味。但因其所包含的历史、典故及天文知识等非常丰富,我们一时难解,经长美老人们的解释,又查辞典又请教文史行家,方初解其意。 “自浙迁潮”、“因州名里”浓缩了一段历史:袁琛,原籍浙江省衢州龙游县,宋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兵部尚书。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袁琛因党锢祸,被朝廷贬为潮州刺史。后王安石变法失败,朝廷废党碑、赦罪责,召袁琛回京复职。时年袁琛已66岁,自愿辞官退隐,终老潮州,居海阳县云步乡(今属潮安县)。其子袁熙(宋元祜三年戊辰科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是揭阳县第一个进士)白海阳迁到今揭阳渔湖镇袁厝寨创村立籍。后来,袁琛的七世孙袁贤(元成宗大德四年举人)、袁敦(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进士)又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始迁至今长美村。创村时因用潮州之“潮”命名“阳潮里”,俗称“潮尾(美)袁”。后来,村庄分为现在的长美、富远、福田、河上4个自然村。因为长美是祖祠之处,也称潮尾袁寨内。 五骢八座。五骢即五马,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马驾辕,后代作为太守的代称;汉唐时代,以尚书令、仆射、五曹或六曹(部)尚书称为“八座”。潮汕袁氏第一代袁琛、第二代袁熙,分别为兵部尚书、御史中丞,皆有“八座”之称。据初略统汁,袁琛后代登进士第的有11人、举人23人、贡生15人,任太守或相当太守官职者自然不乏其人。“五骢八座”联用既是平仄这需要,也符合事实,实在是绝妙之作。 陶出文章负荷。“陶出”作“陶冶”解。袁氏一门,历来重视诗书礼义。在家族浓郁的书香熏陶下,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四女六牛。取女星、牛星而言。指女宿四星和牵牛星。对于联义,一说指长美村的方位,另一说指家庙建筑中的“分金”,女四牛六。两说均指方向、方位。清嘉庆十八年,兵部尚书兼两广总督蒋修铭为《袁氏族谱》撰序:“村居之胜,左宝塔,右仙桥,翠岫列屏,清江绕座,比闾一姓,烟火千家。”此文也有堪舆学成分。 钟来礼乐箕裘。《礼记·学记》云:“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世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钟”与上联之“陶”对应,作动词,意为奏起庄重的礼乐歌颂祖先的德业。总的来说,上联意为“薪传”,下联意为“继承”。 初解古联,也初解了长美深厚的人文积淀,使我们感受到古村无穷的魅力。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