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本报陆续推出《探访礐石洋楼群》系列报道,对礐石洋楼群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详细报道,报道推出后备受读者关注。随着报道持续深入,一个问题渐渐成为大家关注和思考的焦点——这些历经逾百年沧桑、折射汕头开埠历史的“洋建筑”,该如何进行保护和挖掘呢? 多数洋楼 或消失或破损 保护洋楼 了解汕头历史 在采访礐石洋楼群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历史上以英美为主包括挪威、印度在内等国家的人先后到过礐石,并建立领事馆、别墅以及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但如今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古老建筑,大部分已被破坏、甚至毁掉,并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在少数保存下来的建筑中,目前保护情况也并不乐观,除了位于水警区的原太古洋行(水警区招待所1号楼)、汕头市基督教会礐石堂等少数建筑保护较好外,包括原英国领事馆(礐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濠江区有关部门办公场所)在内的大部分洋楼,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建筑物目前均已出现檐瓦脱落、墙面剥落风化、内部破损渗漏等情况。如不及时修补维护,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物,究竟还能矗立多久将很难想象。 保护洋楼 了解汕头历史 濠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陈坤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汕头开埠前后的建筑文化历史研究工作。他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有形的音乐,也是一部地方风物志,这些建筑物向人们诉说流逝的时光和城市的个性,透露着城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陈坤达表示,在汕头近代建筑史中,礐石洋楼群的价值是非常大的。通过这些洋楼,人们不仅可了解到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被帝国主义列强打开国门的那段屈辱历史,还可了解到汕头开埠后本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互通,以及民间资本的迅速发展等方面的历史知识。 陈坤达告诉记者,汕头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在礐石等汕头沿海岸地区兴建了领事馆、别墅以及教堂、学校、医院等西洋建筑,这些建筑是洋人从国外带来图纸,指导本地工匠所建,系典型的西式风格。这样一来,异域的建筑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汕头的传统建筑。比如骑楼建筑,便是近代汕头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同一时期的汕头民居,也反映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异国建筑材料融进来,从而使传统民居开始展现了“中西合璧”的风姿。 保护洋楼 应“修旧如旧” 虽然我市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必须尽快启动对礐石洋楼群的保护挖掘工作,让洋楼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目前大部分洋楼使用权属和管理职责各自不同,因此礐石洋楼群的保护工作实际上很难统一进行。比如,原英国领事馆目前是作为礐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濠江区有关部门办公场所,而原美国浸信会会所、原太古洋行、礐石堂等老建筑也都属于不同单位,原潮海关公馆则成为一处文化展览场所…… 提起洋楼群的现状和保护工作,陈坤达认为,开展洋楼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但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较广,因此前提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对口部门来实施管理,以便全力全方位开展保护工作。陈坤达建议,我市应高度重视洋楼保护工作,市、区两级财政要拨出专项资金给予保障,同时要对洋楼展开文物保护单位确认工作,并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和挖掘,同时整合资源编制有关建筑史,让市民通过洋楼了解更多的汕头近代史。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