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江盐场当年在潮汕地区三大盐场中处于最为显要位置,其它两个盐场所“岁办”总量未及小江盐场之半。当年潮汕一带盐业生产采用的一直是“熬”煮之法,有别于此后的晒盐。 北宋末年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王安中所作《潮阳道中》:“火轮升处路初分,雷鼓翻潮脚底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岭茅已远无深瘴,溪鳄方逃畏旧文。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此诗以颇为开阔的眼界写出当时潮汕一带的基本概况。其中“万灶晨烟熬白雪”句,尤为生动地抒写了滨海地区盐业生产的繁忙场境。其时,鮀江都为小江盐场重要生产基地,故而以此佳句描绘当年鮀江海边的煮盐情状,也绝无不宜。 盐业生产在宋代的潮汕显得格外重要。《永乐大典》卷5345《潮州府一》引用《三阳图志》云:“天一生水,润下作卤,濒海居民,熬波出素而成盐。盖盐为肴食之将也。用虞书盐贡之法,行周官盐人之职,设则其由来尚矣。然十一之搞,犹未及此。自齐以鱼盐富强,历代因之,以资国用,设官推卖,遂以为常。潮之为郡,海濒广斥,俗富鱼盐。宋设盐场凡三所,元因之。散工本钞以助亭户,立管勾职以督课,盐之为利,既可以给民食,而又可以供国用矣。小江场,岁办盐七千八百二十四引。招收场,岁办盐二千八十六引。隆井场,岁办盐一千六百八十六引。”从这段文字中,至少可以解读到两种信息:其一,文中“熬波出素而成盐”句,与王安中的“万灶晨烟熬白雪”都用了一个“熬”,这就确切地说明了当年潮汕一带盐业生产采用的一直是“熬”煮之法。这有别于此后的晒盐;其二,小江盐场在当时潮汕地区三大盐场中,处于最为显要的位置,其它两个盐场所“岁办”总量未及小江盐场之半。 根据韩山师范学院吴榕青的考释:宋元时期的小江盐场在现在澄海区溪南镇仙市村附近,辖今饶平、南澳、澄海直到浦沿海诸栅。其时,鮀江港口资源也比较成熟,鮀浦港已成为全潮六大港口之一,在依靠水上交通的古代,不难想见,鮀江一带早在宋代就已经成为小江盐输出的重要门户。 明初洪武二年(1369),置小江盐课司,以管理小江盐场的食盐生产和收买支卖事宜,由百夫长办盐务。饶宗颐主纂的《潮州志·大事志》有专条记载此事,并注曰:“自宋置巡司,元置小江勾管司,至是年改为小江盐课司。”据《澄海县志》所载,洪武四年(1371)随着小江盐场主要生产基地已移至鮀江,百夫长何章将小江盐课司署迁至鮀浦(今鮀东)。建文四年(1402,按:县志作洪武三十五年,洪武年号只有三十一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废建文年号,以建文元年为洪武三十二年,故洪武三十五年即为建文四年)大使周成重建司署。同时,还在鮀江都莲塘乡设盐仓二所(或曰莲塘盐仓始自宋元时期)。县志还特别注明:小江场盐课司署的具体位置在鮀浦巡检司之西北。鮀浦耆宿陈述经在《鮀浦市与汕头市》(摘1974年出版的《侨港潮汕文教联谊会会刊》)一文中说:“旧鮀浦司衙址在西门,沿称衙园。围墙外角有土地宫,宫侧有更楼,已塌;宫前为盐厂旧址,沿称盐厂巷。”衙园在民国年间成为耕种旱园,为大巷陈氏诒燕堂公产;衙园地名至今民间仍在使用,围墙尚可见遗迹;土地宫也至今犹存,且修葺一新;盐厂巷地名被太和街和云中街所取代,但民间仍使用不断。此外,离盐厂巷不远处还有“盐地”一名。可以相信,小江盐课司应设在盐厂巷,或“盐地”之上。 迁至鮀江之后的小江盐场,产量依然占据当时全潮盐业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一·税课》引《图经志》云:“盐课,盐场附。本府地面盐场凡三所,属广东提举司。总计额办盐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三引三百一十一斤一十四两。小江场,在揭阳县浦村,百夫长六员,额办盐九千六百寻十五引二百二十五斤一十四两。洪武九年,三分中权减一分,实办二分,正耗盐六千四百六十三引二百八十五斤一十两。”这段引文中,非常明确地把小江盐场录载在“揭阳县鮀浦村(即今鮀东)”。而《永乐大典》所录《潮州府总图》标出的“小江场”接近于“鮀浦巡司”。鮀江巡检司于明洪武二年置,无疑此舆图标示时间当在明初。 旧时,凡公办场所皆设神坛。前引中,土地宫应属巡检司、或盐课司神坛。有学者研究认为“明清两代上至天子、下至盐业官员对于平浪侯晏公崇信有加”,而且还发现,朝廷派往各地的巡盐御史,一般会“循例”先诣当地盐场的晏侯庙禋祀。今在鮀东村还有一处崇祀平浪侯的晏公庙。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力的实据可证明这座晏公庙是否为小江盐场的神坛,却似可视为历史为小江盐场所提供的这一可能的信息。 清代,小江盐场移至岐山之后,其大使管郁如曾在《晒课诗》中提及“共向三山神庙祷”。可见,三山神已经成为此时小江盐场的神坛。三山神是潮之福神,这也是本地盐业生产与黎庶生活融合的结果。如果以此前推,三山神也许就是鮀江时期小江盐场的神坛,那么位于盐地之上的三山神庙,其规制宏大,便正与产盐时期的富庶颇为相称。而且,神庙保留着古朴的装饰物,疑为元、明年间之物。这也应是小江盐场的又一信息。 盐厂巷还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盐厂经营者的旧事。说的是鮀东村民陈玉亮、陈熙峻伯侄合办盐厂,惜熙峻英年早逝,玉亮独力经营,并将熙峻股份应有的收益归还其遗孤。此事文献与实物遗存,都可以得到印证。《澄海县志·人物卷·节妇篇》有载:“林氏,海阳县龙溪都林廓清女,鮀浦陈熙峻妻。夫亡,遗孤陈景先六龄,守节四十六年。孙陈集,秀才。”实物遗存方面,纪念陈熙峻的“熙祖陈公祠”至今仍屹立于盐厂巷口,祠前地曰“厂前顶”,厂者,盐厂之谓也。 清代之后,小江盐场先迁至岐山华坞,再徙饶平黄冈。据清前、中期编纂的《钦定大清一统志·潮州府·盐场》云:“小江盐场,在饶平县东南黄冈镇,管四栅,黄冈迤东为大港栅,又东为高埕栅,又东为大埕栅,又东为柘林栅,今仍置盐课司。”可见,自清初移至黄冈之后的小江盐场并没有辖至鮀江,似可以说鮀江都的盐业生产就此式微。明时,小江盐场课司所在的盐厂巷,为大巷陈氏二房族人逐渐购置,至今仍为该族聚居地。该族房祖陈克峻,玉亮之子,清康雍年间人,其所营造下山虎旧宅至今仍在使用。这正好成为小江盐场迁出的标识。
|
你是本文的第81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5、26 作 者: 黄赞发 陈琳藩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