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有着独特的文化风格,最具表现力的就是门上的横批,俗称门匾。门匾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一块门匾就是一个故事

    踏入潮汕乡村,“忠顺世家”、“清白传家”、“天禄遗风”等门额榜书随处可见。“清白传家”或“四知家风”的门匾,告诉人们这是杨姓人家,也叙述了汉朝杨震为官清廉的故事。杨震是东汉昭帝时丞相,封安平侯,是著名学者,从学者数千之众。他一生高洁,两袖清风,曾有人夜怀十金行贿,杨震坚拒。来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答:“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终不受贿,以其清廉扬誉古今。

    潮汕人看重门匾,不单单是门面的装饰,更是一种崇祖意识的流露。潮汕人从中原迁移而来,分支别居的潮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孤独,于是,便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大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人会感到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坚定了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潮汕门匾宛如一根线,把同宗同族之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一幅门匾就是一幅书法

    门匾往往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许多门匾都是名家或是当地民间艺人书法、美术的精品之作,很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龙湖区外砂镇林厝村高氏宗祠是一座很不起眼的祠堂,但门匾楷书大字“高氏宗祠”引人注目的,因为从落款“孝胥”,以及“郑孝胥印”和“苏勘”两枚印章,可以知道出自末代帝师、大书法家郑孝胥之手。郑孝胥穴1860-1938年雪,光绪九年中福建省乡试解元,宣统三年出任湖南布政使。民国十二年入故宫为溥仪讲《资治通鉴》,成为末代帝师。民国二十一年穴1932年雪,协助日本人拥立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并出任“国务总理”,为士林所不齿,但他书学百家,遍习碑刻,形成了刚柔相济、稳健飘逸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对近代书法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一字千金,能得到郑氏墨宝无疑是一件快事。

    门匾也在与时俱进

    在潮汕乡村,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门匾,澄海隆都镇前美村新乡片区八成宅第门匾都有榜书,其中陈慈黉故居的大门偏门都请名家赐墨。门匾被称为无围墙的潮汕文化博物馆。

    旧时门匾多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地和先贤的相关信息为题,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门匾主旨也在变化、翻新,姓氏成份、宗族色彩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倾向于家庭或个人。很多门匾都以住居环境、房子名号、立志自勉、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澄海樟籍一村民,夫妻多年奋斗,新建了一幢3层小洋楼,配套一个小花园。他从夫妻姓名中各取一字,以“焕美园”题写门匾。寓意夫妻辛勤努力换来美丽的家园;另一含义是呼唤儿孙发扬光大,继续创造美好未来。

    拯救潮汕门匾文化

    潮汕门匾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众多民居的自然消失、现代人生活方式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门匾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一张姓村里,笔者问门匾上“百忍家风”是何意,年近花甲的主人挠挠头,憨笑道:“嘿,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我也不清楚。小时候问过我爷爷,他也不知道。”而在另一户书写着“九牧世家”的人家,则把林家官至刺史(州牧)的祖先误解成是放牛牧马的。因此,很多门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旧村改造、旧房改建的过程中,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门匾,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一部极好的社情、村史和地方文化教材。有必要采取措施对门匾文化进行抢救、保护与弘扬,为新农村增添文脉气息,焕发历史文化生机。

你是本文的第89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4-08
作 者: 金利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