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稀有的传统民居,古朴典雅,十分壮观——隆都侯邦“七落” 最新 图1张
                                                王裕生/ 摄

    
     侯邦,是澄海区隆都镇上北行政村中的一个自然村,黄姓。原村名“涂坂”,后因谐音被称为或写为“厚坂”、侯邦。该村始祖黄明和,约于明末(1630年)从饶平三饶道韵楼迁来。侯邦,并非因远祖曾封侯而得名。

    “七落”,是侯邦村中一处十分独特的地方。此地原是一片田园和一个大池塘,雅名叫龙湖,后因建有七座宅第,又俗称“七落”。潮俗潮语把一座叫做一落,七落即七座。它建得很有特色,是潮汕稀有的一个传统的民居建筑,古朴典雅,十分壮观。

    格局相同,装饰各异

    七座宅第都是一式的“四点金”建筑格局。每座宅第,都由前厅、天井、后厅、后包、子孙巷和火巷组成。因前厅、后厅(又称正厅)双畔都有房屋,合共四间,处于主座宅第的四角头,形似金字,故称“四点金”。宅内设置,颇为讲究,强调道德伦理和风水理念。如正厅中,设置有落地式的祖公龛和两边供奉神明的吊龛,意要子孙祭拜先祖、不忘根本;敬拜神明,祈佑平安。正厅前设有8幅扇门,饰以“富贵寿”通雕木刻和油漆画。天井双畔上下共设四条“子孙巷”,寓意千子万孙,通行顺利。天井双畔还有二屋,俗称“二伸手”,一作厨房,一作茶室。后包为西式二层楼建筑,中西结合。楼上下有厅有房,位置相同。门上也有通雕木刻和漆画。后包灰埕两端各开大、小二门,大门通毗邻宅第后包,小门通本宅火巷。楼上厅、房前设有走廊和栏杆。这样,上下内外,四通八达,对内对外方便行走,又有利防盗防洪,互相照应。

    最精彩的是宅第门面的装饰,花冈岩的石门框,厚厚的大门扇。门顶石匾阳刻刚劲有力楷书“儒林第”,门肚(斗)内,或石雕、或彩塑、或彩画,山水花卉、人物故事,各有姿态。门楼顶和后厅顶屋脊饰以潮汕嵌瓷,有花果、人物、飞禽走兽,宅内门窗上饰以半月形的灰泥彩塑图画,楹梁托木通雕茶花、牡丹、石榴、香黄,含意“富贵留香”。通雕双寿桃、锦鸡寿带,含意“功名才子寿”。整座宅第的装饰,琳琅满目,充分展现了潮汕古民居三大工艺特色。七落宅第建筑格局相同,但装饰各有千秋。

    紧密相连,整齐划一

   “七落”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这七落格局相同的“儒林第”,彼此紧密相连,排列整齐划一,构成一片长方形的民居建筑群体。它们坐北朝南,宅第前是大灰埕,埕边有约一米高围墙,墙外是大池塘。大埕两头各设一大门,门顶额匾,皆书“龙湖”二字。 西门外墙上,用灰泥塑的三个字:“联仁社”。联仁何意?不得而知。每落宅第占地面积约800余平方米,七落合共约5600余平方米;灰埕、池塘面积都与七落宅第面积相等。三者总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地盘宽阔,站在池塘南边,向北眺望,只见满眼翠绿,长长一排传统古屋镶嵌其中,在骄阳普照下,熠熠生辉。春夏时节,池莲花开,景色更是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儒林第”乃捐钱得名

   “七落”更为重要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七落宅第都是侨居泰国(原称暹罗)的乡亲同胞投资兴建的。时清代晚期,政局动荡,民生凋敝。侯邦七个穷苦村民漂洋过海,到暹罗谋生。他们艰苦奋斗,终于事业有成,各自在暹罗东北部的呵叻府创办商行。七人七个行铺,其铺号名为:绍合、荣合、迎合、金合、得合、隆合、发合。发财致富后,他们不忘根本,不忘家乡,“落叶归根”和回乡“光宗耀祖”的情思非常浓厚。在乡绅黄国艺(俗名阿索)的筹划下,于宣统二年(1910)动工开建,至民国初才建成。乡绅黄国艺是个热心家乡建设的老前辈,他既为侨胞择好吉祥之地,又替侨胞向官府捐钱买个“儒林第”名,每个三百龙元。儒林不是官,系指尊崇儒学,有文化的人家。但这不能自命,必须官府认可,所以要捐钱。这就是七落宅第为何都称“儒林第”的由来。

你是本文的第99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0-03-29
作 者: 陈作畅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