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澄海新兴街的粿印雕刻艺人——央视曾慕名而至进行采访 其手艺面临失传危险 文化习俗 图1张

  每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对他们的珍贵记忆,记下来,他们就活在历史记录中。近期,东里社工通过文化达人杨伯介绍,与几位文化达人一起走访澄海新兴街“刻印之家”刻印工匠林伯,聆听他的声音,感受工匠精神,将林伯刻印几十年的回忆陈述记录下来,作为东里社工口述历史档案。
  新兴街,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街建于嘉庆七年(1802年),全街长达200米,由54间两层楼的栈房组成。“刻印之家”位于新兴街“下街”,共由两间栈房建成,是一落不完整的“四点金”风格建筑,算是新兴街占地最大的一落厝。
  走进新兴街斑驳古旧的“刻印之家”,也是印主林伯的家里,林伯微笑着说:“来坐,食杯茶哩。”一杯潮汕工夫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林伯开始带我们走进他的刻印世界……
  ▶▶经历◀◀
  “刻印之家” 林姓家传两代从事刻印, 至少已有70年的历史,印主是第二代传人。从十几岁开始与父亲学习刻印技术,一步一个脚印从零学起,现在他开始传给孙子一代。话语间,林伯指着一张挂在墙上的照片说:曾接受过央视一个栏目组的采访,才得以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影视资料。
  林伯代表着民间工匠的普通特质:谦卑宽和,并不多言,讲起话来句句不离他做了一辈子的刻印。林伯说起自己年轻的故事,眼里似乎闪烁着光芒,让人感觉他还是彼时彼刻的年轻人。
  ▶▶种类◀◀
  林伯指着摆放在玻璃柜里的各式各样的印模介绍它们的名称,分别有月糕印模、桃形粿印、鹿形印模、丁饼印模、公章、私章、糖浆印模(做糖塔的印模)等等,基本上所有种类的印模他都刻。
  其中桃形粿印模在以前逢过年做鼠壳粿、做红粿桃时,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百姓生活里,月饼模子是过中秋节少不了的器具;鹿形印模,是潮汕地区游神祭拜一种供品的印制器具;公章具有凭信、证明、指示、标识等功能,个人私章更是数不胜数。
  ▶▶工序◀◀
  林伯介绍,刻印的工序简单来说是:选用优质木材、根据木材的大小设计切割成坯具、画印图、雕刻、刨光等诸多工序。如果是制作粿印模具的话,还需要用软纱布将印面磨平。每一个环节都煞费工夫和心思。总之,雕刻印模是手工活,技术难度高,无法批量生产,所以我们雕刻师傅的“能力”和“经验”,在制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选材方面,林伯一般托人去福建购买优质木材当材料,就近的就曾经在莲华新楼采购过。林伯介绍,较好的木材是“梨材”,有青皮梨、红花梨、鸟梨等,其中野生鸟梨材质最佳,有着其他木材料无法替代的长处:它纹理清晰,易于加工雕刻,质地紧密坚硬,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毁损。
  林伯特别强调,在雕刻这一环节,首先要割掉多余的木材,然后将印面磨平,到差不多临近的位置(这个位置是靠自己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拿捏得准)就画粿印,再根据画的粿印进行雕刻。在雕刻这一环节,刻刀、花刀的挑选和使用就十分讲究,每次都要根据花纹的深浅和不同,选用不同的刻刀,刻刀大小不同有十来把,经过无数次的重复雕琢,才能使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从中也可以窥见和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精神。
  ▶▶工艺◀◀
  印模究竟是大的容易做,还是小的容易做?哪种比较耗时?对此,林伯说:这个难界定,从一块木材到雕刻出一件作品,我们需要考虑整体的构图、比例、雕刻的精细程度等。袖珍类、小的印模呢,雕刻费精神;大个印模雕刻呢,费工时,例如记错的改错章规格14mm×3mm,这个规格属于最小规格,特别细微,制作特别费精神。拿我年轻时候来说,手艺娴熟,以红粿桃印模为例,一天才做成4个(坯具已设计切割)粿印。
  坐在旁边的杨伯也笑着说:“林伯现在年纪大了,老了,一天一个都很难完成。”
  关于粿印的花纹,林伯介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老的粿印的花纹一直都是沿袭下来的。粿印有各种图案的印纹,除了好看之外,潮汕人讲究突出吉祥的寓意。“寿”字图案是潮汕地区比较广泛采用的传统图案,制作时首先要在粿印的下方雕刻两片“如意叶”,“寿”字两旁还要雕刻荫藤,寓意长寿、长久。但后来为了省工省时,潮安那边就设计成为简体,加上学徒来学习时觉得很难上手,花纹就越来越简化了。“现在有顾客找上门请我雕刻那些难度高的老式粿印,我也说我没做了,年纪大了没办法再雕这种作品。”林伯笑着说。
  关于“刻印”的那些事,还有许多许多……在短短的2个多小时中,我们走进了“刻印之家”刻印匠人林伯,或者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只窥得皮毛,但我们与传统手工艺的联系又密切了一点,用心去感受了刻印的工艺之美和工匠精神。类似林伯这样的潮汕匠人,成为了美的引路人……
  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事这项费时费力但利润不高的纯手工艺活的人越来越少,刻印制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技艺精湛的刻印师傅也慢慢老去,年轻一代对这门技艺知之甚少,大多不愿继承,传统的手艺就这样慢慢凋零,甚至面临失传。
  来源:@东里社工站

你是本文的第21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1、1
作 者: 文/黄丽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