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老家地都一带,乃至揭阳的大部分地区,建筑物的天井叫做“tim井”,这个无字的“tim”音,或者由官话(普通话)“天”字所转。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叫“tian井”而要“转型为”“tim井”,却不得而知。或者其中还有什么奥义。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不管“下山虎”也好,“四点金”也好,也就是说不管属于三合型或四合型,都无一例外地要留出天井。从全国先后出土的陶屋或发掘的遗址看,这种建筑模式远在夏、商、周三代的北方就出现了。南方出土的汉、晋陶屋,也有这种模式,这说明它是源远流长的建筑格局,不一定是潮汕先民所创造。反过来说,它是潮汕先民继承中原文化传统的物化证例。 天井的功能,显而易见,是用以采光、通风、防湿和收雨的。同时,还在于提供赏景的平台。设若没有这个天井,室内空气质量之差不用说,而且还会因为没有它的存在而带来了晦明阴晴的光线变化,使宅内的景致黯然失色,缺乏生气;更不能透过前庭上空的“飞白”,看云逸鸟翔,月亮霞丹,而失去更多的生活情趣。所以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去认识,这天井非但不可或缺,还简直是一座民居全部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从美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去观察,它的韵味与效应也是持之永恒且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 有建筑学家断言潮汕民居的天井呈横式长方形,纵深为6米。这有点武断。长方形是对的,至于纵深是6米,6.2米还是6.8米等等,是由住宅的横面与纵深来决定的,没有定数而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掌握了,而且运用了,不但从视觉上有匀称和谐之功,而且在心理上有舒适、放心的作用。我想做一个学问:把风水称为“心理环境”,把风水学称作“环境心理” ,这些,都在天井有充分的反映,除了这个纵深,还有“街淋石”的高度,“涵崆”的定位等,都可以取材。现在仿建古宅的工匠,掌握这一奥秘的不多,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姑且作为秘方珍藏罢。 还有地坪的铺设。天井地坪,铺石还是做成“灰埕”,甚至土埕,视厝局的“星属”而定。一般而言,民宅以灰埕为宜,要铺石则采用三街六巷或其他方式。祠堂、神庙的天井,不全面铺石也必须有一条符合格局尺寸的石通道;否则,就是对神,对列祖列宗的大不敬。然而现今的一般工匠对此没有理性的认识。2001年雷神庙重建的时候,我刚接手文物管理,看到在铺的天井地埕“无花无字”,便教承包商重来,由我提供具体的通道尺寸供其铺设。不知师傅们是否以为这个“尺寸”已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别的民宅、祠堂或寺庙也可照此敷设?使然,那就见笑大方了。 五间过的“四点金”民宅,由于天井横面大,左右两侧厢房前可再增一墙,把天井分成三个部分。这墙即成了厢房的照壁,对于强化住房的私密性,增加天井的景观,具有重要作用。这类隔墙的形式也有规律,中凹两侧抬高,或中高两侧放低,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这类照壁要高度重视工艺效果,使其具有园林元素,却是一致的。有的就在内侧贴了假山半亭。笔者在仙桥田东、磐东乔林等处,就还见过不少此类民居天井。 不要以为天井就一定在建筑物的正中,有时也可设于通道两侧,特别是神庙、祠堂等乡土建筑尤其这样。因为神(不论家神还是普世神)存在于冥冥之中,神殿前阳光太大,不足于“妥灵”。于是,有人就在神殿前加盖拜亭、有顶通道遮荫,而把用以排放香烟的天井设于两侧,叫“龙虎井”。榕城绍兴路涂塔宫、元鼎路丁氏光禄公祠(“丁府”)后天井,就都是这个类型。或者可以“移植”到民居中去,但具体的结构处理,有待斟酌,笔者尚无成案可供用家“笑纳”。 文章写作至此,要强调的是,在天井设置上,潮汕民居具有传承性,而同时,也有发展与原创。这是拿了全国的实例来看就明白不过的。古人重视遵古法制,但也不是照搬照套,不过必须深入掌握其规律,才能应用自如。
|
你是本文的第1055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07-18 作 者: 彭妙艳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