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新杰坚守照相传统技法
非遗展厅展示各种历史照相器材
陈新杰(左)向儿子传授照相技艺
学生们走进照相馆,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
一张照片,承载着一段记忆;一家老照相馆,见证各时期社会的变迁。贵屿宝光照相馆创办于1912年,是潮汕地区较先创的照相馆。从最早用蒙着黑布的老式相机和黑白胶片拍摄,到后来的单反相机配彩色胶卷,再到现在的数码拍摄冲印,这家百年老店承载几代人的回忆,记录人文风光、地方习俗、百姓故事,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相片和录像资料。2021年,“宝光照相技艺”入选潮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记者走进贵屿,听非遗传承人陈新杰讲述一个世纪以来光影流转间的故事。
回忆:手捏气囊球,老式座机定格幸福时光
走进贵屿宝光照相馆四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怀旧之感扑面而来,墙面上一张张老照片,瞬间将人们的记忆拉回过往的年代。“宝光照相馆有着浓重的时代色彩,一个世纪以来,陈家四代传承,以此为业。”说起往事,陈新杰感慨万分,虽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照相馆日渐式微,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光影作业的传统技法,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发展与百姓的故事。
“我们家从祖辈开始,至今已四代人从事摄影。”陈新杰说,他爷爷陈松峰自幼聪明好学,立志创业。1910年,陈松峰前往上海拜师学艺,学习照相技艺,两年后学成回乡并于1912年在贵屿创办“宝光照相馆”。
一家百年老字号不仅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匠心,更凝聚着无数人的美好记忆。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拍全家福成了一件很时尚的事。照相馆以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拍照。“黑白胶片记录了那段幸福时光。”陈新杰想起当年的盛况仍难掩内心的激动,他说,他每天反复多次钻进用绒布罩着的老式座机,手捏着气囊球,随着嘴里喊“一、二、三”,一张其乐融融的全家福瞬间定格在几寸见方的照片上,那种情景至今难忘。
见证:黑白到彩色,老照片串联起时代印记
照相馆不仅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和社会发展,也见证了照相器材的历史。从三脚架座机到数码相机,从玻璃底片、塑料胶片、胶卷到现在的数码内存,各个时期使用的照相机、录像枪,“宝光”都保存完好。
照相馆四楼非遗展厅展示了1912年至2022年二百多幅黑白、彩色的各时期珍贵照片,以及一百件历史照相器材。记者看到,从胶片到数码,相机的外形和功能不断在变化。这些老物件中,有一部精巧的“禄来福来”相机格外引人注目。陈新杰告诉记者,这是一台德国产的名牌双反相机,他曾听父辈讲述,抗战时期,日军入侵汕头,有一次一名日军在乘坐人力三轮车时,把相机遗落在三轮车上。后来,三轮车夫辗转把相机带到贵屿卖给宝先照相馆,保存至今。
在展厅一角,记者随陈新杰走进“黑白冲洗暗房”。在父亲言传身教中,陈新杰从小学习照相、配制药水、冲洗相片等,用心揣摩每道工序。陈新杰告诉记者,以前黑白拍照的成本昂贵,费时费力,且将拍摄制作成相片的过程也不如现在数码方便快捷。照片完成拍摄之后,需要经过冲洗底片、印放照片、显影、定影、水洗、晾干、剪相等工序,全靠手工完成,其中蕴含的功夫和心思,是现在的拍照技术无法比拟的。
传承:守业创新,繁华不再但初心依旧
百年来,宝光照相馆参与编刊《千年古县》《潮阳旅游》《南阳抗日护乡队》等二十多本书刊,摄制《双忠公出游·采街路棚》《华美龙舟赛》《妈祖巡游潮汕》等一批影视作品,陈新杰也在《走进潮阳寻找千年古邑之美》《文明是最美的风景》等各种摄影赛中荣获奖项。
眼下,手机照相的使用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手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再加上美颜、滤镜的帮助,随时随地就能够拍摄出自己满意的照片,照相馆昔日的繁华不再,但对陈新杰来说,他内心始终保持着一份执着和坚守。
“照相馆是爷爷创下来的,我会好好地经营下去。”陈新杰自信满满地说,他的儿子陈秋鹏跟随他学习照相技艺多年,已成为区级非遗传承人;照相馆如今增加了庆典礼仪、婚纱摄影、无人机航拍等新业务,满足市场新需求。陈新杰这番话,让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中,老照相馆虽不再唱主角,但仍是不少人心目中的老字号风范,依然用光影记录着人生百态,用镜头定格新时代的美好岁月。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