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德里,坐落在潮安县彩塘镇宏安五区,建成于1948年元旦,由马来亚华侨许则仰所建。许则仰17岁时离开家乡飘洋过海,到南洋马来亚“过番”,经一番辛苦创业,发展起布匹和大米的批发贸易,积累了一定家产,后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建仰德里。仰德里坐南朝北,以“四点金”为中心,左右有从厝,前面有大灰埕和花园,后面为二层的中西结合“洋楼”,四周用围墙围合而成。是一座具有潮汕传统特色,又结合西洋建筑形式的大型居住建筑。 我们来到仰德里,只见溪流经门前为过堂水,面前围墙中央托起一大门楼,门楼上盖歇山屋顶,恢宏大器,大门上悬挂“仰德里”三个金漆大字,左右有“仰山极目穷峰塔,德水浮光映碧波”门联,过了围墙大门,两边为花园,现种有果树,再就是宅前大灰埕,在灰埕可见到建筑正立面,“四点金”居中,两旁为花巷和花巷门楼,再旁为从厝和伸手,整个外观呈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左右烘托之势,构成了一个潮式建筑典型的立面形象。走过大灰埕,人们来到“四点金”的凹斗门楼,门楼前装有别致的木栅门,过木栅门抬头可见“则仰家庄”的门额,两边刻有民国元老于佑任题写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诗篇“经年尘土满征衣,特地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趂月明归”等名家题写的楹联。大门背镌主人许则仰自己题写的“信义和蔼”和“为善最乐,博爱为怀”。走过前厅,就是“四点金”的天井,这里是“四点金”的中心,也是这座大厝的中心,“四点金”平面布局为我国传统的九宫格形式,它的“四正”厅堂,在这里就是前厅、大厅,左右南北厅;“四维”为房间,也就是两个前房和大厅旁连两个大房,形成中心对称格局;再往外,左右有花巷和从厝,加上前有灰埕和大门,后有后埕和“洋楼”,又形成一个回字形大格局,整个格局都是保持以天井 中庭 为核心的纵横两条轴线,这是潮汕民居建筑平面格局的传统特色。人们从天井这里经“格仔”过子孙门,可经花巷,来到后座“洋楼”,按一般的潮式建筑,这是该厝的后包。但仰德里,没有按后包的简单处理,而是建一座中西结合的二层洋楼,它主座七开间,左右有伸手,与前面建筑围合成一体,左右伸手又另开有旁门,这样使后座既是前座的延续又能独立成为一个院落,在建筑上大量采用西洋建筑形式,如水磨石,西洋装饰纹样等。 纵观整座大厝,它有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在外围除了正面的大门和后座的龙虎门三个门外,全部用围墙和围厝围护,向外都是封闭的。在大厝内,它有前庭 大灰埕 、也有后院 后埕),中央又有中庭 天井 ,左右配有从厝花巷 窄天井 ,一共有大小5个天井庭院,厝内的厅房都是向天井庭院开门窗,形成了向内开敞。在这里不论是庭院、天井、花巷都是大厝里面的室外空间,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为了避免夏季的日晒将花巷设置成窄长的天井,确保大厝居住使用的凉爽、舒适。以这些天井庭院和花巷为中心又构成一个个围合的院落,而这些天井庭院和花巷使得相对封闭的、围合的建筑没有完全与自然隔绝,而是与外面的自然息息相通。再之在这些地方摆了莲缸、花盆,砌上花斗,种上莲花、石榴等花草,使大厝内一派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其空间形式也是向心的,与外界互不干扰,形成一种院落形的建筑形态。在平面布局上,它讲究主次分明,以天井(中庭)为中心,突出厅堂在这里的显要位置,把它放置在中轴上,两侧对称分布,南北厅、房间、左右花巷、从厝等,通过这种规整格局,中轴线始终保持笔直,庭院空间保持横平竖直的造型,形成均齐方整的组合整体;整体安排井然有序,前后左右呈合力之势,具有内聚性。整座大厝所体现的均衡、对称,有助于创造平和宁静的空间意境,这种意境充满着秩序井然的理性美。在这里透过空间主从、内外划分来适应区分尊卑、上下、男女、长幼等一整套当年的礼教、伦理秩序的需要。 仰德里的装饰也是十分考究,精雕细刻,追求尽善尽美、力求富丽华贵。它的前厅、大厅、南北厅均安装有格扇门,前厅、大厅的格扇门上部均有精美的木雕饰品,特别是前厅的十扇格扇门,做工最为精细,格扇门上的木雕全部用樟木双面镂空精雕细刻,内容均为人物花鸟图案。这些木雕采用素雕,素雕往往不能藏拙,加上格扇门上的木雕又是双面镂空,工艺要求高,正反两面都是一样图案,的确是难得一见木雕工艺精品。四点金大厅前檐廊、梁架上用回字纹方曲木载上配有精雕细刻的木雕花鸟,后座洋楼二层走廊、梁架上也用浮雕、通雕刻上花鸟装饰。这里门户都采用石门框,有的门框上部用浮雕雕刻有花鸟和日常所见的世俗风情石雕,这些石、木雕刻,雕镂精细。据介绍,这里原来还配有一大批相当精美的家私,特别是后座“洋楼”的家私,全部都是名贵的红木家私,当年“洋楼”是主人自己居住的,一般要有显贵临门,才能在后座洋楼接待贵宾,一般人不能逾越半步。很遗憾这些家私现已散失。 居住建筑最能反映当时社会习俗,体现人们的意趣、财富和社会地位。纵观仰德里建筑,人们可见到当年潮人飘洋过海到南洋“过番”,事业有成后荣归故里“起大厝”,炫耀乡里,落叶归根的社会现象。同时,我们还可见到“过番”归来的“番客”营造大厝时,在按传统形式的同时,也兼用西洋建筑形式,融汇了一种既中又西的建筑风格。它为人们研究中西结合的建筑,提供了一个近代实物,从建筑上、民俗上都非常有意义。

你是本文的第183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6-04-09
作 者: 蔡海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