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转湖山登岭门,凌霄古塔霭氤氲。
  粼粼波影双溪绕,飒飒松声千壑闻。
  绣岭有情宜旭日,琴峰无语爱流云。
  笑他县令留诗谜,亦学坡仙记爪痕。
   ——引自《潮汕风采文丛·胜景画卷·文明塔》
   汽车驰进了号称饶平“北湖”的汤溪水库库区,沿着蜿蜒10余公里的水泥公路,来到进入三饶镇隘口的河门山(今称塔山),抬头仰望,高矗凌霄的文明塔就在上面。
   据《饶平县志》载:塔分七层,高五丈。底层周围长六丈五尺,高六尺八寸,门宽三尺二寸。塔用青砖条块砌成,由饶平县令王益聪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建至四层。后康熙四十七年(1798)由县令郭于藩捐建至七层竣工。塔建成后镌一石碑,上题“新事隐语”四字,碑文则是一首五言诗。诗云:
  天高一望空,水至青如许。
  悬看本无心,贪多贝应去。
  横目点离州,廓上开新宇。
  竽头竹已非,水草翻无羽。
  同船话相告,土草合为侣。
  健儿欠失人,木侧堪乔举。
   粗看颇为费解,但仔细推敲,原来是一首字谜诗,每句一字(第五句二字),连起来便是“大清县令四川郭于藩造塔建桥”13字。
   因何建塔?据说是为了培文风以昌文运,故有塔联曰:
  文明已授青藜杖;
  科甲联绵报士心。
   青藜杖典出《拾遗记》。说的是汉朝刘向,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恩,夜有老人用青藜杖扣阁而进,见刘向黑暗中独坐诵书,老者乃吹杖端,灿然大明,后以形容文思骤进,豁然开朗。这里把文明塔比喻为青藜杖。下一句便以鼓励的语气,以期当地士子争取上进,使科甲得以连绵不断。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任县令的良苦用心。而郭于藩还捐廉立租五十余石,用以对三饶周边学有所成的士子的奖学。这确也有了真实的收效,自建塔以后的二百年(至清代末期),饶平得中的25名文武进士,三饶(元歌都)就占了19名;举人119名,三饶就占了77名。
   游览了文明塔,还可使人对循吏郭于藩的进一步认识,并产生了敬仰之情。
   郭于藩,字伟仲,笔名思唐,四川省富顺县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四十三年(1704)出任饶平知县,至五十年(1711)年末,因潮道台构陷而被革职返乡。
   据《饶平县志·名宦》:“郭于藩,四川人,由翰林出身,为治识大体,凡可利赖饶民无不尽心措置。初履任,增建城内奎星阁以振文风,移建河门文明塔,以昌文运,饶属科甲联登,咸沐其泽……”。除了说明其重视教育,甚至以自己的俸银捐廉立租以奖励学业优良的生员外,他还经常下乡劝农,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昔属饶平辖下凤凰一地,尽管山高岭峻,曲径逶迤,却更是他所喜爱的地方。在他的游记中,曾这样写过:“予自西至凤凰,见其山多植茶,干老枝繁而叶稀,询及土人,何以品种不一,山民答曰:世代相传,数百年矣!进而出待诏(山)之茶,予饮之,顿觉香气扑鼻,韵味特佳。予疾呼,宜种,宜种,广为种植”。今日凤凰茶,誉扬四海,不能不说与郭于潘于三百左右年前,就提倡推广优良品种分不开的,故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正是郭于藩常深入凤凰山区,熟识了当地的山川地理形势,风土民情,生产种植,物产蕴藏,还以最简洁的文字,精彩的阐述,写下了一篇历受传诵的文赋《凤凰地论》来。这对于像他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来说,他深入民间,关心衣食,受民爱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可惜,历史的悲剧就往往在于“清官难当”,正是由于他的清廉不阿,得罪了潮道台(惠、潮分巡道的长官),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而革职返乡。在结束了他多年的官场生涯以后,乡居潜心著述。
  

你是本文的第1040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09-26
作 者: 余构养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