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民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喜欢采用“四点金”、“下山虎”等格局,建筑物外观装饰喜欢用嵌瓷艺术、描绘花鸟人物,寺庙里多用潮绣、金漆木雕等潮式工艺品来点缀等等。 早期的东南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由于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住在一种叫“吊脚楼”的房子里。这种吊脚楼沿着河道两岸或水边建造,由耸立在地上的几根木头柱子支撑,在离地面一米多的地方,用木板铺成一个平台,又在此基础上用木板或茅草等将四面围起来,用木板或其他材料做成人字形状的屋顶。在热带高温高湿地区,这种傍水而建的吊脚楼,通风透气,不易受湿热以及热带地区的蛇虫野兽等侵害。长期以来,东南亚一带的人民就住在这种房子里面。随着东南亚一带社会的进步,当地人民逐渐接受现代的楼房、公寓等住房。但时至今天,人们仍可以在东南亚一带地方,见到这种吊脚楼。 早期的潮人移居来到这一带开垦拓殖,也和当地人民一样住在这种吊脚楼里,有些人甚至住在更差的地方。经过胝手胼脚,艰苦奋斗,在当地立足之后,他们开始建造自己的房子。在此过程中,许多人把自己故乡———潮州地区的住房特色带到了居住地,修建具有潮州风格的住宅,以至整个街区,从而促进潮州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 新加坡的开发,潮州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些事业有成的潮人,修建了自己的住宅。其中最具有潮州特色的是俗称“四大厝”的建筑物。“四大厝”是19世纪下半叶,分别由新加坡四位潮籍富商修建的大宅。 “四大厝”中最早的一座,建于1869年,是马来亚霹雳州甲必丹、祖籍潮安的陈亚汉的儿子陈成宝的故居,坐落在禧街(Hill Street,俗称打火厝前)。1877年,中国满清政府首次派领事驻新加坡后,曾将该大宅作为中国领事馆多年。 第二座大厝是潮籍侨商余有进的旧宅,建于1872年,位于驳码头(Boat Quay,俗称十八溪土乾或柴船头)。 第三座位于禧街,为潮籍大地主黄亚佛的住宅,建成于1878年,原名为“大夫第”,后来成为中华总商会的会所。 第四座名叫“资政第”,建成于1885年,位于当年的登路(Tank Road),也就是现在的克里门梭道(Clemenceau Av-enue)和槟榔路(Penang Road)的交叉口。它是柔佛港主陈旭年的住宅。据说当年新加坡缺乏建造中国式房屋的人员和建筑材料,因而“资政第”所有建筑员工和建筑材料都来自潮州。其建筑风格则是按照陈旭年在其故乡———潮安金砂乡所建的“从熙公祠”的建筑风格建成的。两座建筑物同为二进院落布局,飞檐雕栋,古色古香。“资政第”的屋檐用潮州传统的工艺将瓷片镶砌成精美的中国古代人物和鸟兽;梁木则作黑色,以高超的工艺雕刻成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飞龙,经历100多年仍完好无损。 四座大厝中,只有陈旭年的旧居“资政第”至今尚存。1974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其列为国家保护古迹,成为永久保留的历史建筑物。人们可以从中窥见当年潮州人开发新加坡的一些蛛丝马迹。 泰国曼谷王朝建立之后,在曼谷大兴土木,修建新王城,以潮州人为首的华人建筑队伍为此贡献良多,一位英国记者曾经这样说过:“曼谷是于18世纪末大城故都被缅军彻底摧毁的情况下新建的京城。它原来只是沿河的一个小城,在上一世纪(指19世纪,笔者注),曼谷迅速繁荣起来,以至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之一,目前拥有百万居民。曼谷今日之成为大城市,不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房屋和建筑物、马路、河渠以及码头,绝大部分是靠熟练和半熟练的华人技工的劳动建成的……”。这里所指的华人,主体就是潮州人。而由于潮州人的努力,也使曼谷的老城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潮州地区的特色。 当时,拉玛一世(1782—1809)将新都南面城外之园地赐给华人(当时主要是潮州人)居住。以潮州人为主体的华人把这里建成了后来的三聘街。三聘街的兴起,是潮州人的功劳。他们把潮州地区的建筑风格,甚至建筑材料带到曼谷来,无论是建筑物还是整个街区的建设,都带有浓厚的潮州地区的色彩。作为曼谷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基本模仿着潮州城镇的商业街。由于早年的曼谷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进出货物由劳工肩挑手抬,三聘街的路面只有宽二三米,长二公里,两旁商店深三四十米,高二层或三层。近代三聘街划分为若干段落,各段落多以经营的主要商品的特点加以命名。从三聘城门进入,经过曲仔桥后,按其段落分别称为三聘街、越三饭街、竹篾街、蚊帐街、打锡街、咸鱼街、米街和末段的米街尾。后来建成的与三聘街平行的耀华力路和石龙军路,连同他们之间的横街,构成了与潮属地区市镇相似的市容。附近的民居,很多都是潮州常见的“四点金”或“下山虎”模式。现在,三聘街连同附近的耀华力路、石龙军路等,仍然生活着以潮州人为主的华人,是曼谷著名的华人聚居区,有中国城之称。泰国早年不少潮籍知名人士的住宅都带有潮州的特点。坐落在曼谷的以红头船起家的著名潮人陈慈黉的故居,就是一座潮州农村平房式的建筑物,门匾是“黉利”两个金字。另一闻侨郑智勇(二哥丰)的故居,豆廊大夫第,也是一座典型的潮州大厝。 马来西亚的槟城,也是潮人主要聚居区之一。该市的许多建筑物带有潮式风格,使人感到有如身处潮汕地区的市街中。槟城的林氏会馆,设于林氏祠堂“九龙堂”。“九龙堂”是槟城最为引人注目的华丽建筑,也称“正顺宫”,是1898年按实叻(现称新加坡)富商陈旭年在其故乡潮安金砂乡所建的“从熙公祠”的风格建造的。堂前有大石狮。门廊的石壁上刻有取材于二十四孝、三国演义故事的精细浮雕,形象生动,还有镂空的云彩波涛、龙凤百鸟等花纹图样。该堂中厅的大神龛和梁柱上是金碧辉煌的潮州金漆木雕,两边的画栋上有雕镂的金狮数对,形象威武逼真。在槟城,不但“九龙堂”是典型的潮式建筑,其他许多祠堂庙宇的结构也带有潮州建筑的风貌。据说当年这些建筑物的材料和建筑工人,几乎都是来自潮州地区。 潮州人在印尼迄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坤甸则是潮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漫步印尼的坤甸街头,宛如置身潮汕城镇,潮式住宅、伯公庙、宗祠随处可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在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大多住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或别墅公寓。但潮州人仍然在他们的会馆、神庙、佛寺、宗祠等地方保持着潮汕地区建筑文化的特色。如越南的潮州义安会馆(即关帝庙)、柬埔寨的潮州会馆,采用典型的潮汕地区庙堂形式,屋檐以陶瓷碎片嵌成飞鸟珍兽,一望而知是潮州风格的建筑物。在美国加州的洛杉矶,专门从潮州请来技术人员,并从潮州运来材料建造而成的美国南加州观音精舍,几乎是将一座潮汕地区佛寺搬到美国来。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