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故宫、四合院;周庄的水乡;客家的围龙屋;潮汕的民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建筑物是某段历史留下来的缩影,也是一个地方最具人文气息的物化体现。因而,它的存在,往往超越建筑物本身,而延伸到很远的时空,是人们精神崇拜、抚古思今的图腾。
参观过许多地方的古民居,浸淫其中,无一例外都会在横亘于古今的时空上做一次精神出游。我知道,这其中也有身在别处带来的新鲜感。大抵一处风景的吸引人,新鲜感总是能开启感觉的触须,使之更灵敏、细腻地捕捉来自周遭的讯息。 但当你静下来,回头一想,又觉得掠过的不外是些飘浮的东西。能深深地印在记忆里,沉淀下来的似乎不多,只有那些能够让你缘身其中的地方,才是最耐咀嚼、品味的。 当我第一次来到澄海隆都镇前美村参观陈慈黉故居时,这处规模宏大的潮汕古建筑还是让我震撼不已。想不到生于斯,长于斯,以为熟视无睹的环境,居然蕴藏着如此瑰宝! 陈慈黉故居凝聚了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的建筑风貌,又效仿中国古典的宫廷式建筑,富丽堂皇,古朴典雅,在此基础上更融进西方建筑艺术。宅第主厅堂为“四点金”布局,双侧火巷(也称双背剑),近似北京故宫东、西宫格式,分若干个小院落,构成大院套小院,大屋拖小房的住宅网络,加上楼梯、天桥、通廊与屋顶人行道,里应外合,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令初晤者,如入八卦阵。被人盛赞为“岭南第一侨宅”、“潮汕的小故宫”。 从1865年,陈慈黉家族开始建造豪宅,历经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从祖居地“刘厝”建到新乡,相继建了12座,而现在人们经常提起的,总是这后来兴建的4座,即“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这四座宅院共有厅房506间,占地面积25400平方米。相传陈家大院屋多,居者少,为使空气流通,专门雇用一个仆人专事开关门窗。每天早晨起床,把里里外外所有门窗打开,继之再关闭,一天的时间便接近黄昏了。其偌大程度,可见一斑。前二座及“三庐”历时各十年完成,“善居室”历时17年还未竣工。后因日寇侵入潮汕不得不被迫辍工。堪称史诗式的家族工程。 四座宅院,各有所属,分别为次子立梅、长子立勋、幼子立桐而建,“三庐”则是族中长辈议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因其建筑风格形似书斋、别墅,后人遂称其为“三庐书斋”。除此之外,慈黉故居还包括“小姐楼”及“永宁寨”两部分,“小姐楼”位于慈黉故居左前侧,既自成一格,相对独立,又与方院紧密相联。近瞰田畴绿野,一马平川;远眺浩渺烟波,舟楫樯影。是宅第中光线、视野最佳的位置。而距慈黉故居西面1公里处的“永宁寨”,则是慈黉先祖陈廷光所建,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该寨与梅县客家的圆形村寨有所不同,是建在平原地带,并且外形是正方形,被人们称为“方寨”。尽管“永宁寨”的建筑结构迥异于慈黉故居前四座富有潮味的宅第,但彼此间;却是一脉相承的,慈黉故居是古寨的发展,古寨是慈黉故居的根。 如此高超技艺美轮美奂的建筑群落,倘若没有人道破,绝对会猜想是名师主理设计的,令人称奇的是慈黉故居的建造,既没设计图纸,又没建筑名家指点,一应工匠都是乡里请来的,他们听凭主人有些随心所欲的口头指示,往往一堵墙、一扇窗,就要推倒重来好几次,他们的理念是,只求质量不赶进度。 为求工艺奇特精巧,斗拱、檐壁皆贴上进口彩瓷,那些专业嵌瓷的师傅都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他们互相斗智斗艺,作业时皆用布幕遮挡,防止互相干扰,摹仿,只博交卷时主人一声喝彩!嵌瓷多为潮汕传统的“书卷”,花鸟虫鱼;也有西方石膏泥塑,几何图形;浮雕、通雕、阴刻;通廊石柱梁上还巧妙地将英文字母点缀于花纹中。采用的釉面砖近百种,把各个门斗、墙面,地面铺上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图案。 这些上等建筑多是当时从泰国、西欧、上海等地海运进来的。为了修建这一座座豪宅,慈黉家族专门雇人挖了一条小运河,从韩江入海口一直到村前。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有人不禁疑惑,按慈黉家庭当时资产及开放意识,完全有能力聘请名师设计和技工负责施工,为什么却偏偏选择雇用乡人,以最笨拙低效益的方式进行施工,这是否正反映他对桑梓故土的眷恋?抑或间接施济乡人的表现?其时,陈氏家族早已在泰国建有陈氏家祠和豪宅别墅,为何还要斥巨资继续在故里修筑另一家园?对于这个疑问,我想从潮籍著名散文家秦牧一首赠友人的诗中也许可略窥其心迹:“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正是这种思乡爱乡的热情驱使他以建造大型家园的方式来表达。 从中被列为文物保护并对外开放的慈黉故居中,开辟的展馆有“陈黉利家庭发展史陈列馆”、“潮汕民俗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馆”、“潮汕书画艺术馆”、“潮汕功夫茶馆”、“潮汕音乐馆”、“古瀛诗苑名家书法碑廊”、“潮汕风情摄影艺术馆”等,充分突出侨乡、侨史、潮文化的特色,在其家庭发展史的图示上,我们清楚地了解到陈氏家族的根系分布及发迹史:开山祖陈焕荣看准了世纪初香港这个自由贸易港口的发展前景,创立“乾泰隆”,进行南北洋物产贩运,开展沿海及远洋贸易。第二代掌门人陈慈黉,看到机器时代的到来,及时淘汰已背时的“红头船”航运业务,利用泰国的大米资源,创立陈黉利行,机械碾米厂。第三代继承人陈立梅,则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局势较为平静的有利时机,拓展事业,把黉利家族集团滚大,集工商贸易、船务航运、房地产于一体,成立“泰华八大财团之首”、“富甲南洋”。 潮汕有句俗话:“富贵不过三代”,意思是说优越富裕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纨绔子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是慈黉家族却打破了这个定论,创造了历经6代经久不衰的富贵神话。这与其兼容广纳,任人唯贤的经商才略,以及严格的家庭制度不无关系,为防后代产生“乘凉”思想,慈黉在泰国出生的次子陈立梅,9岁便由其带回家乡“延师课读”。二战前后,在香港读书的慈黉子孙,一律住在香港“乾泰隆”行里,往返学校自己坐电车或公共汽车。学成之后,从家族公司的低层做起,“始视其才而试之以事,验其成,然后再委之以重任”。 慈黉家族对文化涵养的重视,还体现在各个宅第的定名以及书法艺术上,“民康物阜”、“阙抱山环”、“兰室”、“蘧庐”、“五柳”、“三槐”、“翠飞”、“凤翥”等等,其中不少出自华世奎、吴道容、朱汝珍等一些当时全国著名书法家的手笔。这些含义深远的中华书法文化菁华,无不为这座故居锦上添花,使之在建筑艺术美的基础上又垫上一道丰厚、浓郁的中西结合文化内涵。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