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农民运动一样在历史教科书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海陆丰的稀有剧种皮影戏、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日前,广东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组织文化采访团,到海陆丰探访那里的戏剧文化。据了解,皮影戏、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目前都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随采访团作一番深入探访。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北之分,陆丰皮影戏属南路影戏,是我国三大影系潮州影系仅存的一支,自南宋末年传入。在陆丰,与皮影戏同样承载着陆丰人民骄傲的还有正字戏。正字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言语中不乏得意之色:“正字戏中的‘跑步马’是全国戏剧中绝无仅有的。‘跑步马’的制作工艺精细,材料讲究,既要有如真马皮毛那般柔软,又要足够沉重,在‘跑马’中不至于随风荡漾,以致失真。” 海丰、陆丰原本一家,如今虽在行政上各自独立,但仍一衣带水,同属汕尾。海丰同样有着丰富的戏剧表演,如西秦戏和白字戏。顾名思义,西秦戏与秦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提供的资料显示,西秦腔流入海丰后与当地民间艺术和民情风俗结合,自清初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剧种。其表演特点是“粗犷、豪放,激昂,雄浑,气度大方”。 皮影戏、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都曾在海陆丰历史上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特别是解放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多次赴京、省演出,得到了国家、省、市的无数嘉奖,然而时代的脚步踏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影视剧和多元的文化消费品冲击,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老艺人逐渐故去,演艺人员待遇不高,后继乏人,传统剧种折戟沉沙,几临濒危。 近年来,海陆丰稀有剧种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日益得到汕尾市和当地党政高层、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探索发展新路子。在上下一致的努力下,这几个稀有剧种先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