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图解经,使经义繁杂晦涩处得以一目了然,是宋人的一大创造。《六经图》为宋人杨甲首撰,此后历朝多所增删补缀,流传至今。汕头图书馆收藏的《六经图》为清乾隆刻本,郑之侨编,2016年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郑之侨(1701-1784)字茂云,号东里,广东潮阳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五年(1740)为铅山县令,他勤政务实,注重文教,在铅山修建鹅湖书院,培养大批士子,被称为“江西第一贤令”。他在鹅湖书院与诸生讲论时,发现诸生《六经图》摹拓本,进行了考校整理,予以改刊。 《六经图》的编撰,与中国古代先哲用图式解释宇宙演化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皆相传出于伏羲时,大概是最早的说明世界万物生成变化规律的图式。由此而发展了阴阳五行、八卦及六十四卦,形成了《周易》的卦象体系。《易》有象,《系辞》言“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孔子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大概因为象在其中,故后人可以因图说《易》,于是,《周易》也就成为汇象、数、理于一体、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变化规律最为完美的形式。 自宋代以迄明清,《六经图》屡经传刻,有各种版本存世,以《四库全书》本为要。宋代杨甲《六经图》成于绍兴(1131-1162)中,元代至元年间有信州知州卢天祥刻《六经图》于石,明代有熙春堂摹刻宋本《六经图》,清代有潘彩龙康熙刻本,郑之侨鹅湖书院木刻本。这些版本大体来源于两个体系,一是宋杨甲《六经图》体系,一是信州石刻《六经图》体系,两个体系的区别是各经图名不同,杨甲系统六个经图为:大易象数钩深图,尚书轨范撮要图,毛诗正变指南图,礼记制度示掌图,春秋笔削发微图,周礼文物大全图。而信州图系统则为:易经图、尚书图、诗经图、礼记图、春秋图、周礼图。有的在“图”后加“全集”或省“图”字。郑之侨把广信府《六经图》碑刻本进行整理改为书本。包含《易经图》四卷(上下册)、《尚书图》四卷(上下册)、《诗经图》四卷(上下册)、《礼记图》四卷(上下册)、《春秋图》四卷(上下册)、《周礼图》四卷(上下册),共二十四卷,十二册。汕头图书馆收藏的便是这个版本,清乾隆九年(1744)述堂刻本。牌记有乾隆玖年镌,后学潮阳郑之侨东里编辑,述堂藏版;版心下有:述堂;前有雷鈜乾隆九年序:“……东里以是书刊竣已久属以序……”半页九行,每行22字,白口,四周双边;鱼尾单黑,无书耳;版高20.7厘米,宽14.5厘米。二十四卷(缺二卷),十二册(缺一册)。另外,汕头图书馆还有另一藏本,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赠《六经图》,也是清乾隆九年(1744)述堂刻本,二十四卷,十二册。但与原馆藏本的开本有所不同,原馆藏开本为高27厘米,宽16.5厘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赠开本为高25.5厘米,宽16.5厘米,且无牌记。 自宋人发展以图解经,图与经便结合在一起。《六经图》给人以系统性、形象性、概括性的感受,尤其是《易经图》,把抽象而复杂的问题明确化了,成为人们把握儒家经典内涵的通道。
|
你是本文的第67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2、20 作 者: 王缨缨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