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慈黉故居”和丛熙公祠虽说装饰风格不同,但就建筑结构而言,都是按潮汕传统建造的“从厝式”民居群落。在潮汕民间,流传“潮州厝,皇宫起”的说法,就是说这些传统的“从厝式”民居,是按皇宫的式样建造的。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将潮汕大型“从厝式”民居群落和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京都帝王府”比较,尽管二者从规模气势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但其结构确有相似之处:“从厝式”民居以形体最为高大端庄,装饰最为豪华气派的大宗祠为主体和建筑中心(如故宫的太和殿),然后是围绕着它按尊卑顺序依次在左右展开的小宗祠,以及附带的包屋或从厝(如故宫的东西宫),有的还在四面设更楼(如故宫的角楼),外面还挖有池塘和环绕的沟渠(如故宫的护城河),前面有宽阔的阳埕(如天安门广场),从而形成一个与故宫相似的对外封闭、中轴对称、形体端庄,等级森严,向心围合的建筑整体。也许正是这种格局的相似性,才使得“陈慈黉故居”有了“小故宫”之称吧?
    “潮州厝”之所以能“皇宫起”,民间传说是因为明代潮阳贵屿华美村出“假国舅”陈北科之故。传说陈北科在赴京赶考时,碰到前往京城认亲的国舅,二人成为好友,后真国舅途中病死,陈北科遂盗用其名进京认了皇亲,做起了假国舅。一次上朝时,天色忽变,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陈北科慌忙躲进桌子底下藏了起来,皇上惊问其故,陈答曰:臣乡中所住的屋舍,皆是黄泥作墙,茅草盖顶的茅屋,因不避风雨,故风雨一来即习惯爬进桌子底下以防不测。皇上听后,心生怜悯,特恩准他回乡按皇家式样兴建国舅府“黄门第”,并由朝廷负责建筑材料。
    可是这个国舅府只盖了一半,原因是陈北科的政敌从中作梗,未完工时就慌报已建成,遂使朝廷停止供应材料,以至半途而废。今日的“黄门第”位于贵屿闹市,门面已十分逼仄,但其气势仍在。
    因为有陈北科这一层特殊的关系,皇家式样首先在潮阳流行起来,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屋顶居然用起了民间禁用的桔黄色,那可是皇宫专用的颜色!在京都是连王府也不能用的,但潮阳人照样盖起了黄灿灿的大屋,并且时常自负地说这才是真正的“皇宫起”。此外,结构和规模外也同样“逾制”和“超标”,如按照封建朝廷的规定,公侯房舍最多“门屋三间五架”(见《明会典》),可是潮汕“府第式”民居的门屋往往超过此数而多为“五间过”、“七间过”。山高皇帝远,模仿皇家的式样盖大一点豪华一点算不了什么,万一上头知道了怪罪下来随便找个当过大官的同姓祖宗牌位往神龛一放,声称这是皇帝特许的,而这些世家在族谱里找个有功名的人还不容易?再不行就出海一走了事。因为“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的潮汕,有一股“黑潮”暖流从近海经过,顺着这股暖流,从潮汕出海的帆船极易飘向海外,所谓“帆风一日踔数千里,漫澜不见踪迹”(韩愈《送郑尚书序》)。潮人有了这一条海上通道,当然更不服统治者的管教了。
    这种对封建王朝住宅度藐视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潮人以世家大族后代自居的心态和海洋文化的开放叛逆性格,使得汉唐世家的“府第”能够在潮汕以“从厝”的形式延续和发展。特别是清代康乾盛世以后,随着潮汕华侨经济的兴起,“皇宫起”的大型民居如同不可阻挡的洪流,彻底冲破了封建王权对居宅建造限制,民间根据财力能盖多大就盖多大,什么样的格局完美就用什么格局,想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皇宫式样终于在潮汕普遍流行起来。

你是本文的第197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老屋》
作 者: 林凯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