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山芥蓝”:一道富有传奇色彩的珍蔬佳肴 最新 图1张

    地处榕江之畔的揭东炮台镇,誉称“潮汕明珠”,为粤东名镇之一,当地出产的知名土特产有南糖、桃山芥蓝、“石牌红”番薯等,其中尤以桃山村的芥蓝远近闻名,富有传奇色彩。
    芥蓝又称格蓝,桃山芥蓝最知名的产地在该村红门楼前池畔的一片菜畦。据说其栽培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桃山芥蓝有高杆、茎粗、黄花、菜叶细碧等特点,其菜肴烹调秘诀在于厚朥、猛火,色泽青翠鲜嫩,入口香酥脆,色香味形俱佳,引人垂涎欲滴,故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好亩(妻)苏六娘,好菜芥蓝样(嫩茎);好果坡林榄,好鱼马鲛鲳”。
    关于桃山芥蓝的由来,《揭阳县志》曾记载着六祖法师始创“隔篮”菜这样的民间传说:六祖法师在未出家之时,云游至此采摘野菜。一次,饥肠辘辘之际,见有农家正在熬煮野味,因不吃荤腥,即将野菜放置竹篮内,与野味同锅隔开而煮,熟后食之味美。这种野菜后来为当地农家推广种植,并以“隔篮”名之,格蓝乃菜名谐音。
    另外一个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微服出游,一天来到了桃山村,因天色已晚便在村里一红色门楼的人家借宿。翌日清早,乾隆起床走出屋外,见到一处绿油油的菜园十分悦目,便入内观看。此时忽然传来一阵少女笑声,他循声一看,楼台上一位俏丽美貌的村姑正在对镜梳妆,旁边一个小姑娘帮她装扮。见有陌生男子无端朝她注目而笑,姑娘羞恼之下便随手端起洗脸水,向楼下泼去。乾隆皇帝没被泼到,却闻到一阵脂粉香,于是吟诗赞曰:
    山僻村姑赛天仙,惹朕情牵意流连。
    堪羡芥蓝多艳福,得沾美人脂粉香。
    相传桃山芥蓝菜自此之后,味道更为香脆适口,就是得到乾隆赋诗称颂之故。上述故事虽绮丽生动,但不乏神话色彩,应是当地先贤为美化桃山芥蓝编撰的传奇!
    不过,现在的桃山芥蓝虽然“基因”仍在,但种植于本地的已寥寥无几。因为桃山村原来用于种菜的田地,不少已被建房、建厂所占用。即便上述红门楼前池畔那片颇有民俗和品牌价值的标志性菜畦,也大多被填平它用,只剩下圈起来当作“微型标本”的区区几小垄而已。现在,当地市场上的“桃山芥蓝”,其实多是附近的石牌、塘边等乡村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
    过去每年的冬至前后,我们都前往炮台镇境域的桑浦山麓,为长眠于郁郁山林之下的外祖母冬祭扫墓,常在横跨于桃山村与溪头村之间的小河渡口那里坐船,回首便见桃山孤耸、错落有致的桃山村坐落于山下绿丛。晌午,我们到溪头村亲戚家吃午饭,摆上餐桌虽有卤鹅、蒸鱼、白切鸡、红烧肉等鱼肉美味,但席中最受欢迎、被大家一扫而光的,却是那几盘青翠爆炒桃山芥蓝。晶莹香润的“十月冬”新米饭,与鲜嫩酥脆的黄花芥蓝,真是“绝配”,味道实在好极了!
    然而,彼时的爽口惬意却于今难再。究其原由,就是那时节的芥蓝产自桃山本地,施用农家肥,无滥施农药、化肥及水源污染之虞;另者,冬至前后正是芥蓝抽花,最适合采食时令;还有使用乡间的柴草大灶大鼎烹炒,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人工”的优势,自然爽脆味美。
    桃山芥蓝——一道颇具特色的珍蔬佳肴,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你是本文的第139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27
作 者: 陈为海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