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是怎样的一个“头”?又是如何地“出头、领头和高人一头”?
地以人名。汕头人蔡楚生,一生执导电影三十多部,1934年自编自导《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其《南海潮》《迷途的羔羊》以及与郑君里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皆是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故他被尊为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进步电影的先驱、中国最杰出的导演。在世界评选出的最优秀的200位电影艺术家中,他是唯一的中国人,是世界级的电影宗师。
与蔡楚生同期活跃于国内影坛的汕头人郑正秋、陈波儿,也都是大名鼎鼎、载入史册的人物。独树一帜的一代散文大家秦牧,创造了“智性文体”,著述丰厚,以前中国散文界曾有“南秦北杨”一说,秦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巨匠。还有许涤新,特立独行,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是经济学界难得没有被社会讥讽为“砖家”的知名经济学家……
——并非是近代汕头人才情大爆发,虽地处“省尾国角”,自宋代有记载起,汕头进士出身的清官名单是一长串,到明、清两代,还出过文状元林大钦,武状元林德镛、黄仁勇。光绪十五年的进士丘逢甲,祖籍潮汕却出生于台湾,14岁应童子试,获全台湾第一名,被同是潮汕人的福建巡抚、学台丁日昌赞为“奇童”,并赠“东宁才子”印。金榜题名后钦点工部主事,他却无意仕途,辞官回台,养士讲学,被聘为台湾府多家书院的主讲。
甲午战争爆发后,他预见日寇必侵台,以“抗倭守土”为旗帜,创办义军,变卖家产充作军费。1895年5月日本发动侵台战争,丘逢甲率义军血战二十余昼夜,杀敌无数,终因兵力悬殊,饷绝弹尽,死伤过重,不得不离台内渡。他椎心泣血,仰天浩叹:“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可比文天祥的“零丁洋上叹零丁”,有大才,也有烈性,文武兼备。
丘逢甲定居原籍后,将自己房舍取名“念台精舍”,为其子丘琮取别号“念台”。后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临终时留下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许多年之后,在台湾而不能回乡的于佑任老先生,想必熟知丘逢甲,临终也有一叹:“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可算是隔着时空与丘逢甲唱和。
——以上旁引佐证写了这么多,无非是说明汕头确有一条深厚而清晰的“文脉”,也可解释为文化传统。何谓“文化”,经典定义:“经天纬地曰文。”文以化人、文以化世,方成天下。人类的历史进程,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被文化“化”出来的。现代人的全部竞争,也都是文化的较量。而汕头,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兴盛之地,向称“海滨邹鲁”。
其文脉至少有三条根:
其一,地缘。粤东多水,韩、榕、练三江浩浩荡荡在汕头交汇入海,年深日久,潮涨潮落,冲积成粤东最大的肥沃平原。沙垄之巅、濒海顶端,便是汕头。城市被汕头湾分为南北两半,状如一双厚实的巨掌捧着一湾碧水。这双巨掌面对的就是浩瀚无垠的南海。于是,汕头便成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自宋后全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就设在汕头的南澳岛。汕头成为郑成功东征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重要基地,也是他一生辉煌的发祥地。
如今,汕头是珠三角和海峡两岸的重要连接点,更是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重要节点,成为亚太地缘大门,成就了汕头向海而生、因港而立的传奇。
从手头资料了解到,尽管有粤东最大的平原,汕头海洋功能区域的工作面积,竟是陆地面积的5倍之多。汕头湾可供开发的港口103处,南澳岛则有7处可开发的深水港……很难想象,国内还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的天然地理优势。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文明得益于海洋,“前无碍物眼界高,心源开处有清波”。人们面对大海,总是视野开阔,而人的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汕头人下南洋、走港台,似乎比山东人闯关东还便当,也更成气候,一百多年间源源不断,或“千里走单骑”,或三五成群,终致浩浩荡荡,蔚为大观,演变成一种民风、民俗,几近家家都有“海外关系”。
于是,汕头便无法不成为“楼船万国”“百载商埠”,仅1933年进出汕头的轮船多达4478艘,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
所以1858年美国与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精明的美国人盯着的就是汕头,增开其为通商口岸。后来恩格斯在谈到闭关锁国的大清朝时,称“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可见一百多年前,汕头已初见国际城市的气象。
其二,人缘。自古以来潮汕地区便人丁兴旺,“鱼盐城郭民熙熙”。而汕头又是潮汕祖籍地、聚民地,自然成了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纵使有个大平原,也是人多地少,逼着他们向海上、海外发展,无法不胸襟开放,性格坚韧不拔。同时又培养了汕头人的另一种特点,种地像绣花一样的精细,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是先养地,地养好了才能养人,而养人要先养气,养浩然之气,方能刚正忠直。
1965年“八六海战”的英雄轮机兵麦贤得,弹片插进他的右额叶后又洞穿左额叶,脑浆外溢,血流如注,数度昏迷。当他再一次被炮声震醒后,竟不顾死活地向前爬,眼睛被脑浆和鲜血糊住,仍摸索着从前机舱爬到后机舱,钻过了一个个常人在炮火连天、剧烈振荡中也难以穿越的小舱洞,检查停转的轮机。在几十条管路和数千颗螺丝中,摸出一个松动的螺丝,用扳手拧紧。然后用身体顶住移位的变压箱,双手压住杠杆,使损坏的推进器复原,恢复战艇主机运转,保证了战艇安全,直到3个小时后战斗结束,他才踏踏实实地完全昏迷不醒了。他创造了海战的奇迹,也创造了生命力和意志力的奇迹。这就是汕头人。从他身上是不是看到了丘逢甲的血性?他的故事在上个世纪家喻户晓。如今麦贤得已七十多岁,儿女双全,家庭幸福。
其三,亲缘。汕头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凡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汕人”。汕头也是“因侨而兴的城市”,任何人只要走进“侨批文物馆”,都会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各式各样、数以万件、几十万件的侨批,记录和见证了汕头人深厚而庞大的亲缘网系。所谓“侨批”,就是海外的汕头人独创的“银信合一”的一张纸,既是信,又是汇票,家人凭侨批就可以领到钱,从无差错。岭南学界大师饶宗颐,将这种极为奇特而珍贵的侨批赞为“海邦剩馥,侨史敦煌”。
华侨在海外自然有穷有富,穷的给人做苦力,在街头摆个卦摊,测字算命,或给人理发……但无论在海外多么难,都要给家里寄钱,最少只寄“莺银三大元”。下南洋落脚印尼的陈君瑞,在给家里的侨批上写了个大大的“难”字,旁边还用小字附了一首诗:“迢迢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
但从整体来看,华人到哪里都很容易成为富裕阶层。那些发了财的华侨,都把钱往家乡捣腾,建宅院,做善事,如陈慈黉家族在港澳和泰国发了财而建的陈慈黉故居,其规模之浩大,设计之独特,建筑之精美,令今人叹为观止。家乡遭灾,华侨捐款捐米,清政府还制定法规,为捐献多的侨胞授勋封爵。潮汕铁路,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运营的。
潮汕人有两大特点举世闻名:一是抱团,二是顾家。当今汕头很有几家民营大公司,老板都是在外地淘得第一桶金或发了财,然后回乡办企业。这与外地一些有钱人纷纷把钱带出国或存到国外的做法正相反。
——汕头文脉,根须很多,此文只能择其要者简述。即便如此,也足以说明,蓬勃强韧的文脉,才是数千年前韩江下梢“条状沙垄”成为今日之汕头的根本原因。正如阿密埃尔所高歌的:“人类文化,统治吧。唯有这才是你的时代。”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