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潮州与南洋的航运,是从中暹大米贸易开始的。而早期的大米贸易,都是由暹罗(泰国)船运载。这些船只,大部分是旅暹潮籍华侨经营的,船员几乎全是中国人。乾隆年间,准许商民前往暹罗采购大米,潮州很快就发展一支远洋帆船队。这种船,古称“红头船”(广东省的船只船头漆为朱红色)。 为了适应远洋航行的需要,原来有双桅、单桅之别的潮州“红头船”发展成为“翘首高舷,备大桅墙三具”的远洋大帆船了。大型红头船长20余丈,载重数百吨。有三桅,中桅高挂主帆,上下叠帆,头尾桅也各挂一帆。好风时,中桅两侧又添置翼帆(名双开翼)以招风,叫做“四帆开笑”。全船六帆齐发,宛若云鹏展翅。船上置指南针以导航,这种船称远洋“红头船”,专门航行南洋诸国,俗称“洋船”。小型红头船也叫“沿海红头船”,长十余丈,专载糖包等货上北方港口,俗称“糖蛋龟”。由于是依靠风力行驶,所以远洋红头船是按照季风规律运行的。每年寒露季节过后,乘东北季风,启帆开往南洋诸国。到次年三月、四月间,又趁太平洋西南季风回潮州。 远洋红头船船员的配备,与闽南漳州船相同(闽船船头漆为绿色,俗称“青头船”),管理人员与沿海船只一样。全船船员达十八名之多。 潮州远洋红头船,大都是在暹罗建造的,国内造船价格远比暹罗高。红头船都是柚木骨架,柚木船板,这类木材,潮州地方不出产,在我国也极少产此类木材。 红头船最初是以申请运入大米而营运的,但是这项生意“获利甚微”。因此,洋船主们就改运那些有利可图的货物,从南洋运回来的有象犀、珠宝等奇珍异物,犀角、肉桂等贵重药材,暹绸、胡椒、香料、番藤等特产,只象征性地运载点大米以备查询。南洋的高级木料,如柚木、酸枝、铁梨木,盐柴等,也作为“压载物”而运进来。由潮州运往南洋的有潮产的陶瓷品、潮绣、雕刻、蒜头、麻皮、菜籽等,还有从北方转来的人参、鹿茸、兽皮、丝绸等。这些货物,在南洋备受欢迎,获利甚丰,几年间,洋船业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当时,樟林及其邻近各乡,出过好些有名的“洋船主”,他们拥有大批洋船。在海运全盛时,位于樟林和东陇之间小小的月窘乡,全乡办洋船,拥有远洋红头船十八艘,乡中所有人户,不是办船,就是当船工。樟林的各社各乡,都有办洋船的。 经营洋船的樟林北联村的陈永利,原为小商,与人合股经营红头船,往返暹罗一次,即置田三十亩,并成为当地富商。塘西的林泮,原为红头船保镖,后成为洋船主,资本以几十万计。当时樟林及其邻村所拥有的洋船有多少?已无从获得准确数字,据乾隆五十六年建于樟林南社港的《天后庙》碑记所载:捐款建庙的就有商船户七十余户,渔船户有一百多户。清代澄海县人黄蟾桂的《晏海渺论》一书,记载澄海县北上商船遇盗经过,其中有描述红头船出航情况云:“本年(嘉庆十四年)六月初三日,澄海县商船六十余号,各装糖包满载,每船载三千包或四千包,连船身计之,一船值银数万,将往苏州、上海等处,因澳外有盗,船把住未敢扬帆出海,暂收汕头仔乡外之小港……”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知道,当时红头船的出航,是结伴而行的,这与当时闽粤沿海的海盗活动有关,仅仅这一批北上的红头船,就有六十多艘,其所载货物共有一万多吨,可以看出当时与北方港口货物贸易的规模和贸易之繁荣。泰国澄海樟(林)东(陇)区联谊会将红头船作为会徽的图案。为了纪念红头船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历史作用,曼谷王朝拉玛三世制作了1台红头船模型存放在岩尼瓦寺。 十九世纪中叶,南洋等地先后为英、法、美、荷等帝国主义占为殖民地。他们对海上航运实行垄断,中国的帆船受到排斥,加上西方汽船的竞争,技术落后的红头船逐渐被淘汰,急剧减少。咸丰八年(1858年),潮州远洋帆船有400艘,同冶八年(1869年)存300艘,至光绪八年(1882年),仅存110艘。20多年间,减少了四分之三,红头船船队迅速衰落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