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祭灶神的日子:祭灶神是全国民间的传统风俗,是古老的祀典,也是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产物。灶神是什么人物充当,历来说法不一,但普遍都把它附会到上古时期重要历史人物身上。《周礼》说灶神是“祝融”,但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认为祝融是火神,不是灶神。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唐段成式“笔记”《酉阳杂俎》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各地民间对灶神的来历,却有许多奇异的不同传说。山东传说灶神原是一位富商,妻子叫丁香,十分贤惠,辛辛苦苦奉养富商的父母。富商却忘恩负义,休弃了她。富商后来破产,沦为乞丐,行乞至一位老大娘家中,定眼认出这位老大娘原来就是他的前妻,羞愧得无地自容,钻进灶里憋死。据说玉皇大帝与他同姓,便封他为灶王。河北民间传说,灶神是一个贪吃的州官,每户人家每年都要请他和老婆及下属吃一天上等的酒席,否则就要抄家灭门。陕西传说灶神是天上的一位星煞,因为犯了罪,玉皇大帝把他贬到人间作监察官,专司人间善恶。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的民间另有其他的多种说法。
    老百姓关心的不是灶神的来历,而是灶神掌管人们夭寿祸福的职权。民间对灶神腊月二十四日要上天汇报人间情况,正月初一返回人间这一传说颇为相信,唐代陆龟蒙在《祀灶解》里说:“灶神以时录人功过,上白于天。”对这位专司人间善恶的神,人们无不虔诚奉祀,并恭称其为灶王爷、灶君等。
    祭祀灶神的食品,历代也不大相同。汉魏时祭灶流行用黄羊。据《后汉书》载:宣帝时,有一个叫阴子方的人,乐善好施,供奉灶神诚心诚意。在一个腊月的早晨,他在做饭时忽然见灶神现形,便虔恭以大礼相奉,当时家里只有一只黄羊,他立即宰杀供奉祀拜。从此以后,家境逐渐富裕,子孙后代有两人封候,有几十人做州牧、太守等官,人们因此得到启发,以为灶神喜吃黄羊,便以黄羊祀之,期望得到好报。至南北朝,则多用“豚酒”祭灶。宋代祭灶神多用米饵、猪头、鱼等食品。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猪头熟烂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献酌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明清祭灶多用“灶糖”,即“麦芽糖”,当时人们担心灶神上天说人间坏话,冀求用饴糖粘住他的口。    
    《抱朴子·微旨》载:“月晦之夜,灶神也上天白人罪状。”解放前,潮汕祭灶神也很讲究,既有鸡、鸭、鱼、猪肉等五牲或三牲,也有“糯米糍”(俗称“落汤钱”、“胶罗钱”等甜品)。用三牲、五牲是诚心奉祀,用“糯米糍”是有意来粘住灶神的口,使它不能胡言乱语。人们深知,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敬灶全书》)。由于家家户户都有挂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诉说家中过错的忧虑,因此有的乡村住户,祭灶神时还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令”。灶神醉了,当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乱说话。但人们还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苍说好话,造福家门,故在灶上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潮汕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糍”之外,还有甜棵、南糖、糖糕等,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你是本文的第629位读者
来 源: 《潮汕食俗》
作 者: 吴奎信、丘彪、吴湘红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