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特点是:清明既是农历24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节日。节气与节日不同,节气是按时序排列的,古人按节气安排农事;《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日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如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与栽柳插柳等。清明节前的一两天为人们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接近,古人的寒食节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两个节日也就没有什么区分了,统称为清明节,但却保留着寒食节的某些活动内容。    
    清明节的食俗是食朴籽果和薄饼。朴籽棵是从朴籽树叶或鸡稠叶和米桔为原料制成的。这两种树多生长于山林之中,均为榆科树属,其叶及果性温,能强胃祛风逐湿。春天,花红草绿,树木吐新芽,清明节前,采摘朴籽树或鸡稠树的嫩叶,捣碎后与大米一起舂成粉末,渗水加糖,经发酵后用桃形或梅花形的陶制模具取出:朴籽果也叫“碗酵桃”,呈浅绿色,味道甘醇清甜,吃后能去风胀,健脾胃。    
    朴籽果是怎么来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饥荒年,贫剖百姓采此两种树叶充饥渡荒,后人为忆苦思甜,将其用来制作果品,又觉味道甘美,而清明恰好是果木枝繁叶茂,又将是农民青黄不接时期,故用来制朴籽棵。另一说法是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后进入潮汕,杀戮掠夺,百姓不堪其害,避乱于山中,值清明断粮,采树叶充饥。民间有“清明食叶”的俗谚,就是来源于此。后遂有清明食朴籽棵的习俗。由于潮汕清明节序多雨、湿浊、熏蒸,易发肠胃疾病,而食朴籽棵有助肠胃消化,故很受欢迎。
    澄海等地,清明节有食薄饼习俗。薄饼有用咸料制作的,另有一种叫“糖葱薄饼”,属甜品。因“糖葱”难制,一般是由糖饼店专门制作后在市场销售,家庭自制的都是咸薄饼。咸与甜的薄饼都是皮包馅,棵皮制作需要一定技术,用面粉渗水后搅匀成糊状,抓一小团粘在右手几个手指上,烧热鼎之后先在鼎里抹一层薄油,然后将手指上的面糊往鼎心轻轻抹一个圆状,一张薄薄的饼皮便可烙出。饼皮收取后继续用手指上的面糊抹于鼎中,很快就可烙出一叠饼皮。咸薄饼的馅料一般是由肉丝、腊肠、蛋丝、香菇丝、虾米与豆芽、韭菜等炒熟,食时用薄饼皮把馅卷成圆筒形。
    糖葱薄饼的“糖葱”主要用麦芽糖(麦生糖)配适量的白糖,用火煮后加工成半空心而又酥有松脆的糖葱片块,片块近1寸厚,三四寸长,把片块切成1寸多宽,用薄饼皮卷起来便成糖葱薄饼。糖葱薄饼清脆香甜,甚为可口,儿童最爱吃。自古至今,常有制作糖葱薄饼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在集市或
街边叫卖。
    潮汕清明吃薄饼习俗,是受“寒食节”影响而形成的。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相传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和小儿子奚齐,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之弟重耳因此逃离晋国,在外流亡了19年,经受了许多磨难困苦。一次在深山中因缺乏食物,饿得头昏眼花,随从大臣介子推见状“割股以啖”。后来重耳回国即位,为晋国国君晋文公。许多曾经随从他流亡的臣子,纷纷自我报功绩,因而一一得到封赏。其中有大臣介子推不去报功,故此“独子推无所得”。介子推不但不愿封官,而且携带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回忆旧事,想起了介子推,要请他出来做官,却找不到他。后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隐居绵山,但不知在山林哪个地方,就想用火烧山的办法迫他出来。子推不肯下山做官,“抱木烧死”。晋文公“哀之”,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用烟火烧饭,吃寒食表示悼念他。这就是寒食风俗的由来。据说把清明前制成的薄饼放在清明日吃,有纪念寒食节的意义。唐代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已合二为一,人们只记得清明节,而把寒食节忘记了。

你是本文的第711位读者
来 源: 《潮汕食俗》
作 者: 吴奎信、丘彪、吴湘红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