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汕头老妈宫粽球无疑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虽说全国各地都有各具风味特色的粽子(据说共有1000多种),但无论是与汕头老妈宫粽球同样名列“中华名小食”的杭州五芳斋粽球,还是与汕头老妈宫粽球有很深渊源关系的闽南肉粽子,它们的文化内涵都只局限于端午节。唯独汕头老妈宫粽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的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 要说清其中的原因,必须先从汕头老妈宫说起。汕头原本只是河口海滨一个小渔村,自从清嘉庆年间建起了天后宫,由庙带市,逐渐形成粤东著名的港市。特别是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后,工商百业日益繁荣,到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老妈宫的时候,周围已经有了兵营、海关、码头、货仓、邮电局、商行等很多设施和行业,汕头老妈宫一带成了名副其实的市中心。 大约在1920年,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张强德死后,其子张良杰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租用一间小铺继续经营。解放后历经公私合营并多次获奖。作为一种享誉近百年的名小食,老妈宫粽球在制作上自有过人之处。主要是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用现代品牌学的眼光来看,老妈宫粽球能够畅销还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妈祖信仰,也即巧妙地向消费者提供了一种额外给予或宗教梦想。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代人的妈祖崇拜了。简单说吧,妈祖信仰是古代海洋文化最重要的宗教,是古代航海者与自然灾难抗争的精神法宝。 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妈祖的原乡即福建莆田湄洲岛,仍然是香火旺盛,对此我曾亲眼目睹并深有所感。 古代妈祖文化圈是很广泛的,以北方的天津来说,元代就建有天妃宫。而建于乾隆四年(1739)的闽粤会馆又被称为“天后行宫”,每年三月廿三“天后诞”,都要举行庆典仪式,将天后娘娘接回“娘家”过生日。这是因为建馆的漳潮人都讲闽南话,与妈祖存在族源关系。在明清两朝,以漳潮人为主的海商,在垄断东西洋贸易的同时,也将妈祖文化传遍东西洋。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很多人还会虔诚地带上一小包香灰,将其当做一杯黄土,以寄托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老妈宫门口,顺手买几个粽球做供品,祭拜后一路上慢慢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当真是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现在有人很惋惜汕头老妈宫粽球变得日渐沦落。但从老妈宫粽球的兴衰,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社会上宗教信仰的变化,而且可以看出食物有时和文化存在着很深层的联系。
|
你是本文的第928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