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俗语是潮汕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富有哲理性、寓意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民间语言。它精炼、形象、生动,是潮汕方言宝库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在丰富多彩的潮汕俗语中有不少是从“五月节”活动中引申出来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俗称“五月节”。
  潮俗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赛龙舟,故有“五月节看龙船”的俗语。潮汕端午赛龙舟的历史十分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由此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在端午节便有赛龙舟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前后,潮汕各地都有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特别是端午此日更是热闹异常。对于龙舟竞渡过的水,潮人认为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舟水、洗龙舟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舟水”的俗语流传 .端午节这天,男人们喜欢纵身江河游泳,以除病保健;女人们则喜取江河水洗头,谓洗龙舟水洁净平安,又能祛头风。同时喜挑龙舟水回家贮存,食用。谓贮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能消灾祛病保平安。清光绪《潮阳县志》云:“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清乾隆《揭阳县志》也云:“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
  由于潮汕地区境内河流众多,池塘湖泊星罗棋布,故也有“五月五,龙船仔满溪橹”的民谚,言端午节潮汕龙舟竞渡之盛行、热闹。又有民谚曰:“五月疯禾埔(男人),八月疯姿娘”,言五月男人热衷于赛龙舟,八月女人热衷于观神拜神。在潮汕,端午节除赛龙舟外,还有吃粽球、插艾枝的习俗,故有俗语曰“五月初五是热时,家家食粽插艾枝”。此习俗由来也久,府县志也有所记载,如清顺治《潮州府志》云:“端阳,插艾蒲于门,艾虎形,又设角黍(即今粽子)”;清嘉庆《澄海县志》曰:(五月)“具角黍荐祖考……门插艾”;清光绪《潮阳县志》云:(端午)“酿角黍,饮雄黄酒,插艾蒲于门。”
  潮汕民俗中保留有荆楚遗风,端午此日,潮人也喜吃粽子以示怀念屈原。潮式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飘香小食店、新观粽球店的粽球较为有名,尤以汕头老妈宫粽球为最,被评为“中华名小食”,远销海内外,受到好评;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潮俗端午插艾枝于门,相传是有辟邪,保平安作用。若从科学角度解释,艾的茎、叶含芳香油,可用来驱虫、杀虫,并有散寒止痛作用。而端午时节天气炎热,蚊蝇孳生,人易受病菌所袭,在缺医少药的岁月里,古人采用插艾的办法便能达到防时病的目的。
  “清明食叶,五月节食药”,这是就做粿而言的。逢年过节,潮人都会做各式粿品以示庆贺。在清明节,普遍要蒸制鼠壳粿和朴籽粿两种粿品。它们是采用鼠壳草(白头翁)、朴籽树叶捣烂拌米粉浆制成的所谓“青粿”,故谓食叶;而五月节,家家户户喜做栀粿,原先制作方法是用捣碎栀子浸泡滤渣成为黄色药液,加上铺姜(青草药)碱液和米粉浆制成,后因工序多便改用为碳酸氢钠(苏打粉),它也是药品,故称食药。
  由于潮汕地处南方,端午时节气候湿热,易生病,故民间常用丝绸布料包扎各种祛邪去病的香料药物,如雄黄、丁香、香草等,并缝绣成瓜果禽鱼等形状的香囊,即今香包,以送亲友或给儿童佩挂,取驱邪纳福之义。这样民间便有俗语曰“五月节结香囊”。清嘉庆《澄海县志》云:“(五月)童稚用彩绸缝小荷包裹雄黄末,并道符佩身上,谓可辟邪。”清乾隆《普宁县志》曰:“(五月)妇人结五彩为长命缕及制雄黄小袋,若菱、若蕈、若八宝之属,以佩小儿。”清代詹鲲《双溪竹枝词》第三首:“五月双溪蒲叶长,家家新妇刺香囊,侬今特制新花样,结个同心佩与郎。”等都是载咏其事也。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意即未到五月节,天气还有寒冷时。因为接近五月节,天气虽然已经很热,但变化不定,有时还会变冷,须穿棉袄、盖棉被以御寒。只有到了五月节以后,天气才稳定起来,才可以把棉袄和棉被收藏起来。这则俗语教示人们要注意天气变化,以保身体健康。
  “贫苦五月节,富贵廿九夜”。潮人认为端午节纪念屈原,悲痛之余不用拜很多祭品,只包些粽子、做些栀粿就行,而且此时天气渐炎热,食物也较难保存,故端午节显示出有点“贫苦”;但是除夕合家团聚,则要买很多东西来显示“富贵”,以望年年有余,幸福美满。

你是本文的第1202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06-05
作 者: 陈卓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