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食俗,朴籽不可不知 最新 图1张
                             清明节吃朴籽粿是潮汕人沿袭已久的食俗。

    核心提示

    潮汕地区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作为其中构成部分的食俗,也有着鲜明的潮汕特色。尤其每到传统节日,种种特色食物便会占据人们的视线,提醒人们节日临近了。这些特色食物当中既有潮汕侨乡民俗的产物,也包括从中原迁徙来的潮汕人民所继承保留的古时候一些传统食俗。

    如今,清明时节到,朴籽粿、韭菜粿、白桃粿、薄饼等又一次成了市民购买的节日食物。这些食物,展示着潮汕人怎样的风俗民情,又有着怎样的历史痕迹。今天,请随记者一起探访,进一步知晓潮汕清明食俗,以期食而知其“宗”。

    ◆习俗

    清明食叶忆贫苦

    汕头市政协文史特约研究员鄞镇凯告诉记者,要懂得清明时节的食俗,就不得不提到清明节本身。现在我们所认知的清明节,已是将季节和节日合而为一。但在以前,古清明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如今许多清明食俗,就是从古清明特殊的季节特点沿袭下来的。

    清明节的食俗,潮汕有句俗语:“清明食叶,五月节食药”。以前,清明前后,“叶”便是人们主要的食物。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一种说法,是古时候食物资源并不像现在这般丰富,加上清明节前后,食物的生长多数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供食用的食物就更少。有一年,乡里收成不好,更加剧了这种窘境。无奈的情况下,人们只有用各种蔬菜叶子充饥。

    当时人们充饥的“叶”主要有朴籽树叶、通心菜、枸杞叶和韭菜。那时候没有反季节食物,这几种都是这个季节里应季的食物,味道新鲜,且产量较多,便成为了人们充饥的好选择。后来,人们虽然度过了饥荒的困境,但为了不忘过去贫苦的日子,仍然保留了这一习惯。

    这几种充饥的植物,在当时虽然是无奈之举,但现今看来,却又体现了潮汕地区自己的饮食习惯。像其中的枸杞叶,便是如此。许多人都知道枸杞树的果实枸杞子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现在也经常被当作中药使用。但是把枸杞叶作为菜肴之一,则是潮汕地区才有的食法。

    朴籽粿色绿味甜

    在潮汕地区,各种粿类食物,也是独有的地方特色。清明节,自然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朴籽粿、韭菜粿、白桃粿、发粿,都是这个节日里的主角。

    朴籽粿和韭菜粿的来源有所相似。都与“清明食叶”有关。饥荒过后的人们依旧保留了清明采摘叶子食用的习惯。但充足的食物,也让人们萌生了变换的念头。

    朴籽粿就是这样产生的。采摘朴籽叶和果实捣烂,与大米一起磨成粉末,过筛出粉精。加入糖、水和发酵粉,充分发酵后装入陶制粿印或小碗,再放于蒸笼里蒸熟即可,故朴籽粿也叫碗酵粿。蒸出来的粿品呈浅绿色,味甘甜。人们发现这样的加工法,既保留了传统吃朴籽叶的习俗,吃起来又另有其味,更具特色,便被后人相沿至今,并成为了清明节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

    韭菜粿的由来也是变化吃法的结果。不过制作方法上有所不同。朴籽粿是只尝其味不见其形,而韭菜粿则味形兼具。将韭菜洗净晾干,切成小段,连同香菇虾米等料一起做馅,用地瓜粉搓成的皮逐件包入馅料,捏成类圆形,再放入蒸笼蒸至熟即可。吃的时候煎至双面呈金黄色,并配以辣椒酱为佐料,开胃爽口。

    除此之外,白桃粿也是清明节扫墓时不可少的粿品。

    白桃粿,其外形与红桃粿无异,馅料也是香菇、炒香去外皮的花生和米饭等,唯一的差别就是颜色。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红色代表的是喜庆,圆满。但清明扫墓时要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所以就把红色变成白色。

    ◆典故

    薄饼源于寒食节

    清明食薄饼,这是潮汕人从中原迁徙过来后仍继承下来的习惯。而今我们还能看到吃到的薄饼,就是熟悉的“糖葱薄饼”。不过在古时候,薄饼是有咸、甜两味的。两者形状相似,都是用圆形的薄饼皮包裹馅料成为圆筒状。但是馅料就有很大不同。甜的馅料与我们现在常见的“糖葱薄饼”基本一样。而咸味的馅料,主要有肉丝、韭菜、香菇等,有点像现在的春卷,就是少了油炸这一道工序。

    现在咸味的薄饼已经“绝迹”了,即使潮汕地区特有的甜味薄饼,如今制作的人也不多,当中较有名气的,就属澄海隆都了。

    虽然是一款简单的食物,但其来源却颇具历史渊源。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演变而来。而提起寒食节,这当中还有一个典故。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忠臣介子推。相传当时晋文公在做君主之前,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期间受尽侮辱,只有几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相伴,介子推便是其中一位。一次,晋文公饿晕了过去,大臣介子推便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烤给晋文公吃。若干年后,晋文公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是尽臣子的本分,也并不想邀功,便带老母亲到绵山,即现在山西省介休县隐居。

    后来,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仍不得见。有人建议晋文公放火烧山,把介子推母子逼出来。但结果却是介子推与老母亲一同抱在一棵柳树上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规定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寒食节便由此而来。

    因为寒食节这天不能生火,所以人们就必须在寒食节来临之前,准备好食物,留待寒食节那天食用。而薄饼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人们提前做好饼皮备好馅料,待寒食节当天包裹后就可直接食用。

    ◆历史

    蚶,被遗忘的习俗

    蚶,一种在外人看来茹毛饮血的贝壳类食物,现在过春节的时候常在餐桌上见到。但是,以前,蚶也是潮汕人过清明节必吃的食物。

    过年时人们吃蚶,是因为蚶也称为蚶壳钱,取其“钱”字寓意发财。而在清明吃蚶则有另外一层意思。以前清明的时候,人们都会带上蚶去扫墓,并在墓地前现场吃起来。吃完后要把蚶壳散落一地。地上散落的蚶壳越多,说明吃的人越多,也就说明这家人子孙多,前去祭拜祖先的人也多。

    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很少人知晓,保留这种传统做法的人也几乎没有了。

你是本文的第130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11-04-05
作 者: 周晓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