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城 考古新发现 最新 图1张

    南澳岛是广东省内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海岛县。位于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地理位置优越。古往今来,南澳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清齐翀编《南澳志》记载,明代万历三年(1575)福建巡抚刘尧诲上疏“窃思漳、潮之间以海为限,其海洋之南澳,地险而沃,百谷所生,百货所聚,惟地非分土,事在两邻,故往往为贼遁逃薮,而修船制器、市药裹粮,百无所忌……今欲为两省久安计,必先治南澳;欲治南澳,必先总事权……商民贸迁,类多奇货。凡闽船入广,广船入闽,皆不能外南澳,即令该总兵批验,仍委文职一员兼同抽掣,以供该镇兵费。”同年诏设“闽粤南澳镇”,置“协守漳潮等处专驻南澳副总兵”“受两省总兵节制,又制两省之兵”。南澳设置之初就是由于其在东南沿海海防及往来贸易上的特殊地位,清《南澳志》卷三公署中可见巡海道公馆、海防同知公馆分别建于万历四年及万历五年的记录。万历四年南澳城建成,“坐南朝北,高二丈二尺,厚五尺,围五百丈,面宽七尺,皆甃以石,壕深八尺。”后历代多经修筑。1918年正月初三日深澳发生7.25级大地震,南澳城谯楼、窝铺、垣堞多被损坏。1958年因建专区青年盐场,所筑石条也被拆毁。
    1、南澳城城墙初步清理情况
    为配合汕头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勘探队伍,对保存情况较好的东城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勘探。在深澳正文学校南约10米处发现由白灰沙石夯筑的三合土墙基,平面应为长方形,现地表可见北侧与西侧。北长13.9米,西长10米,墙体厚0.45米,高出地表0.7米。根据对当地民众走访,村民种植水果树时曾挖出铁盔,据此推测应为左营军械库。墙基周围地表分布密集瓦片及陶瓷片。瓦片较破碎,有红瓦、灰瓦,器形可辨筒瓦及板瓦,有少量建筑构件,应为滴水,施绿釉;陶片多饰酱釉,器形以罐、缸为主;瓷片以青花瓷为主,少量红绿彩瓷,可辨器形有碗、盘、勺等。遗物年代为明清时期,以明代遗物为众。
    为进一步了解城墙走向、墙体筑造情况及地表遗物性质,在房基东约20米,布设东西向探沟一条,规格为4X1.5米。探沟发现一段垒石墙基,长1.5米,宽0.42米,方向15°。探沟中可见多层倒塌堆积,出土大量瓦片及陶瓷片。其性质与附近地表遗物性质相似。此处应有大量明清时期建筑,因其紧靠南澳城东侧城墙,距离东门不足100米,推测其应与城墙守备有关,具有军事功能。根据清齐翀著《南澳志》卷三记载,并结合其城郭宫署图中所示位置推测,此处可能为左头司把总署、左二司把总署、右头司把总署、右二把总署、左营游击署、左营军械库以及一百五十间左营营房等一系列军事设施的位置所在。
    在距离深澳正文学校东南约80米,发现有两层夯土包墙,呈梯级状,高出城外地面(水田)约4~5米。
    为了保护古城墙不受破坏,对其表面进行清理后,在外包墙北侧断面剖面清理,并沿着断面向下挖一条50厘米的探沟。勘探结果表明城墙是在原有的山体的基础上开山凿石,修理出一条城墙轮廓,然后依靠山体筑造包墙,包墙为分级垂直筑造,清理出的部分为城墙外包墙,采用夹板定型,三合土分层夯筑。外包墙从基础至墙体为梯级状。
    在距离深澳正文学校东南约100米,距原来城墙约10米,发现有敌楼残墙,布设南北走向探沟一条,发现了敌楼墙基,并有明显因地震倒塌错位。挖3米深处发现城墙基础,顺着敌楼和城墙走势布设探沟,在离地表约2米发现残存南澳城墙,它也是采用一丁一卯砌筑方法。沿着敌楼向西方向约200米处,发现了南澳城南门土堆。上面分布着简瓦、残缺方砖,这说明原南澳城南门有城楼。
    随着地表调查在西门方向发现了部分残缺城墙和敌楼痕迹,在东门方向发现了瓫城城墙残基。
    根据所清理的城墙外包墙推测,1958年拆除南澳城表层建筑,但城墙基础部分主体可能就保存在草木、倒塌的原城墙堆积土之下。
    2、对南澳城的文物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初步设想
    南澳城的考古新发现打破原一直认为南澳城已全部拆毁的结论。结合本次初步考古成果,对左营军械库周边所发现大量明清时期建筑进一步考古发掘,将清理的建筑遗址采用原址保护,四周做好防水、防潮设施,上面加盖钢化玻璃罩,可做为一处与城墙守备相关文物遗址展示功能区。
    对东门至南门城楼沿线南澳城城墙遗址再做进一步深度考古调查,按照考古探查资料及志书所记录的南澳高度进行原址复原,恢复南澳城原貌,可做为深澳镇继总镇府遗址旅游景点之后的新一个旅游景区。

你是本文的第47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7、10
作 者: 黄迎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