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度的正式实施始于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其时,程朱理学获得政府合法地位,且渐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地方官府遍设书院,朱熹生前的愿望终为实现。声势所及,潮州也在淳祐三年(1243)、九年(1249)分别创办了韩山书院与元公书院两所州一级的官学:两所书院皆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一一知州倡设,与州学并行不悖;书院实行和州学类似的课程及考试制度,也拥有一份通常以田地形式出现的办学基金。
    潮州官办书院的主持人与各地一样称为山长。宋元方志告诉我们,韩山书院山长是由郡博土担任,元公书院山长以教官兼任。此处的“郡博土”与“教官”意思相同,都指总领州学教学管理的长官即州学教授。以州(府、军)学教授身份兼任州属书院山长,在当时是通常的情形,如江西吉州的白鹭洲书院、浙江严州的钓台书院、广东惠州的丰湖书院也皆如此。据各种文献记载,从淳祐三年至景定四年(1243- 1263),潮州州学教授也即韩山、元公书院山长有名籍可考的共有7位,他们是:林经德、吕大圭、许梦炎、赵崇郛、黄岩孙、丁南一、陈登凤。
    1、林经德  福州福清县人,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淳祐三年 (1243年),他以教官身份带头捐出自己的薪金,发动州学其他职员及州学学生捐资,修复了州学的御书阁。可是他对书院的贡献却乏记载。
     2、吕大圭  (在宝祐元、二年,即1253、1254年任),泉州南安县人,淳十右七年(1247年)进士。他自少嗜习学问,师从王(杨)昭复(陈淳的门人),是朱熹的再传弟子,21岁即中进士。在潮任职期间,作为颇多。宝祐二年(1254),他主持重修宣圣庙(孔庙)大成殿的两庑,把大成殿的木板桥置换为坚固的石桥;又把殿上的木质祭器改易为精美的锡器,并更新了执事生员的祭服。同期间,潮州知州陈炜因元公书院内的祠堂太过狭窄,不能容纳众人行礼而拓宽场地,兼任书院山长的吕大圭为此事作(记)文嵌于墙壁,他本人很可能是这项工程的发起者和实际主持人,可惜这篇记文没有流传下来。
    作为朱门高弟,吕大圭对州学及韩山、元公两所书院的教学与学术自然有很大的建树。他的著作在潮州刊刻就有五种之多,其中《孟子说》、《春秋集传·(春秋)或问》的书板存放在廉溪书院(即当时元公书院的又一名)内,《易集解》、《孝经本营》及《三阳讲义》的书板存放在州学中。非常明显,《三阳讲义》是他在潮州(别称“三阳”)专为州学或书院学生编写的教学用书,而其它四种解说儒学经典的著述也当作为学生主要的参考用书。其中《春秋或问》这个在潮州首次刊刻的本子幸运地流传下来,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中,我们现在从《跋》文可知,吕大圭在与潮州士子的教学问答中,出示所著的《春秋集传》及《春秋或问》二书
<春秋五论》五篇,阐发朱熹的论点。由他的一位出色弟子,担任元公书院堂长职务的何梦申发起,刊刻了《春秋或问》并附《春秋五论》,时在宝祐二年(1254)四月。这件事可与元公书院所藏书板的记载相印证。
    后来,他历任赣州提举司干官、袁州通判、福州通判、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兼崇政说书、兴化军知军事。德祐初 (1275),他被任命为漳州知州、节制左翼屯戍军马,尚未赴任,泉州蒲寿庚已带领知州田子真投降元军,捉住了他并逼他签署降表,大圭拒绝就范,蒲就起了杀心。恰好当管军总管是他的一个学生,于是暗地里扶老师出逃。他把平生所著的书籍藏在一密室中,用泥土封住,然后乔装改扮逃下海去。蒲寿庚派兵追赶,本想给他授予官职,谁料追赶的人追上大圭,问其姓名,大圭不答,那个人大怒就杀害了他,年仅 49岁。

    3、许梦炎  (在宝祐三年,即1255年前后任),福州闽县人,淳祐十年(1250)进土。宝祐三年(1255),他撤换更新了州学直舍(知州主持庙学祭祀时的临时居处)的老屋。

    4、赵崇郛  (在宝祐六年,即1258年前后任),泉州人,功名不详。在潮期间,对庙学的设施贡献颇多。大成殿的棂星门原为木柱,他把其更换成石柱;宝祐六年(1258),改创了原来的小学;增修泮水前面的采芹亭;改建了公厨的危房;开辟荒芜了的射圃,并在中间建“君子”亭。

    5、黄岩孙  (约在开庆元年至景定四年,即1259—1263年间任),泉州惠安县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登第之前,在宝祐二至五年 (1254-1257)以迪功郎任兴化军仙游县县尉,颇有业绩,曾建思贤堂以纪念前任县尉,纂修了今仍传世的宝祐《仙溪志》。宝祐五年 (1257)孟夏之际,刘克庄为其所纂《仙溪志》。作《序》,说黄将要去担任潮州州学教授,并有赠行诗。黄岩孙在任上,协助知州游义肃重建孔庙的大成殿,易木柱为石柱,又重修了仪门。

    6、丁南一  (约在景定四年,即1263年任),兴化军莆田县人,宝祐元年(1253)进士,自幼聪慧过人,然经历坎坷,仕途失意。他在宝庆元年(1225)通过了漕解试,端平元年(1234)被推荐进国子学,次年即省试及第,因人事变动,卷子被调换而榜上无名。直到18年后才参加别头院试考中进士功名,其时他已56岁了。他先后任福州怀安县尉、南岳庙监、广州东莞县税务监,他能洞察情弊,经常显示出非凡的断案才能,但因不善于奉迎上级而遭弹劾,屡屡失去升官的机会。广东经略使谢子强很赏识他,极力向朝廷推荐,但终因公得罪上司而受阻。由于官卑俸低,饱学的丁南一贫穷到不能越岭归家,岭南士人就带领他们的子弟,奉上束修,拜他为师,后来广东转运使郑协亲自写信请他担任濂泉书院山长。不久,曾与丁南一同时参加漕试的泉州人洪天锡继任转运使,征召他代理潮州海阳县丞、州学教授兼韩山、元公两所书院的山长。临行之时,洪又作诗饯行,云“向曾预荐君偕我,老更能勤我愧君。”来到潮州,其时在任的知州是游义肃,游待人特别严峻冷漠,但对他却亲厚。潮州士子正庆幸得到一位良师,而丁南一又因家里人去世奔丧回乡,此时他已66岁,当官建功立业的念头完全没有了。回家后3年,他就逝世了。

    7、陈登凤  (约在景定四年至咸淳元年,即1263-1265年任),兴化军仙游县(一说莆田县)人,开庆元年(1259)进士。他后来升迁为通直郎、大理寺司直,景炎初(1276)转为奉议郎。

    以上7位州学教授兼书院山长,任职之前都获得进士功名,都是福建人,而且毫无例外都是福建东南沿海所谓“下四州”籍人士:福州籍2位,泉州籍3位,兴化军籍2位。这虽然是宋代福建科名繁盛的表现,但主要是潮州与福建尤其与福建“下四州”文化类型的协同、语言习俗的共通大有关系,特别是语言因素,如上述的吕大圭当上兴化军知军是因为“操南音”的缘故。这样一来,促使“闽学”绝对地占据岭东阵地,对后来潮州的士子阶层乃至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五论》五篇,阐发朱熹的论点。由他的一位出色弟子,担任元公书院堂长职务的何梦申发起,刊刻了《春秋或问》并附《春秋五论》,时在宝祐二年(1254)四月。这件事可与元公书院所藏书板的记载相印证。

你是本文的第1203位读者
来 源: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吴榕青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