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中的一大流派,以构图匀称,色彩浓烈,富有装饰性著称。根据现在资料,潮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顾名思义,刺绣是用“刺”和绣的方式,把布料(绸、缎、锦、棉等)固定在“花规”上,用各种颜色的细丝线,“刺”和“绣”出各种图案。其主要品种有绒绣、钉金锈、金绒混合绣、线绣等,针法则有垫、绣、拼、缀等100多种。潮绣所表现的凸绣,使其作品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有着独特的风格。潮绣题材广泛,主要图案有人物、龙凤、动物、花卉、器物,主要产品有挂屏、条幅、屏风、床帷(床裙)、彩眉、戏服、幢幡、宝盖等。
    刺绣和抽纱曾是潮汕普及面最广的传统家庭手工,潮汕妇女工于刺绣,成为潮州风俗民情的一种表现而载人历代志书:“其妇女之俗,百金之家不昼出,千金之家不步行,日勤女红,布帛盈箱。”府志又云:“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所亲为预治嫁衣,故织纫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志书所说的“百金之家不昼出,千金之家不出行”,指的是城镇妇女在家勤女红,从事刺绣等家庭手工。实际上,从事刺绣的更多的是居住乡镇的潮汕农妇和家庭妇女。潮汕人多地少,不管是男人和妇女,都把做家庭手工作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潮汕农妇,田间劳动是农民,回到家中放下锄头,拿起绣针便是心灵手巧绣女。榕树下,花丛下、屋檐下、天井、外埕,甚至田头地角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她们或三五一组,或七八成群,围坐在一起,花规垫于滕上,便飞针走线绣起来,一幅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绣晶便经她们的手创作出来了。
    府城潮州长期以来是潮绣的基地和大本营,潮州不仅出名女绣工,也出名男绣工。有资料说,清代的男绣工,甚至“精于女工”。被业主雇用的技术人员,也大部分是男性。在没有成立国营绣品厂和公司以前,绣品由私人经营。由于刺绣的生产特点,绣品一直采取外加工的形式。在潮州经营绣品的私营业主,于潮汕各地委托和设立各级代理。绣品图样、原材料和工钱就是通过各级代理人,最后下发到绣女手中,私营业主会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到各地巡视检查,同时也向绣女解答一些技术难题。绣品完成后,也通过各级代理人验收,汇总送到潮州。经营绣品的私营业主都设有工场,汇总来的绣晶要在这里经过最后的修整和加工,才能成为产品。
    刺绣工钱好长时间都曾是潮汕城乡居民家庭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曾为国家换取了大最外汇,后来,潮汕抽纱业兴起,其地位被抽纱所代替。但潮汕刺绣的历史比泊来品的抽纱长远得多,潮汕的“刺绣文化”却是“抽纱文化”所无法代替的。绣工祭祀“绣花娘”,已经产生出行业祖师的雏型。还产生了许多与刺绣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最有名的要算《姑嫂鸟》。《姑嫂鸟》的故事不仅广为流传,还被编成潮州歌册、潮语方言歌剧和潮剧,在潮汕可谓家喻户晓。

你是本文的第709位读者
来 源: 《潮汕老百业》
作 者: 卢继定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