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各地农村在普及供电以前,若要把一根又粗又长的木头(杉木或松木等,下同)变成木板,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人工锯木。 人工锯木,是一种老式的锯木方法,其主要工具是:一支长约130厘米的大铁锯和一支小铁锯,两只木质三脚架一只高约120厘米,另一只高约80厘米和一个墨线盒等。锯木匠的操作程序是这样的:一是放置木头。在平坦的地面上按木头的长度放置好两只三脚架,然后把一根木头约36米斜放在两只三脚架上前高后低;二是去头尾。用小铁锯将木头的头、尾不规则部分锯下来;三是弹墨线。按木板的厚度用墨线盒在木头表面弹若干条直线;四是锯木。锯木匠站在木头上面并扛起火铁锯对准墨线从木头的前端向后端一升一降地拉动大铁锯,但当锯至末端时则应暂留小部分(约15厘米长)不锯,然后连人带锯返回前端继续按墨线拉锯至锯完为止;五是拆板。卸下大铁锯之后用手将一片片木板掰开,然后叠放于地面上。此后仍按上述方法继续作业。 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锯木匠也然,在锯木过程中,他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卸下大铁锯,蹲在地上耷拉着头手持一支锉子在每个锯齿之间仔细锉磨,直至铁锯锋利闪闪方可继续锯木。锯木匠的硬工夫在于行锯均匀笔直,令片片木板厚薄不差毫厘。 锯木匠大多是当地身强力壮皮肤黝黑的农民兄弟,他们有的以此为生,有的作为副业,农忙时种田,农闲时锯木,也有个别一般木工兼作锯木的,但大都没有固定作坊,只是哪里有活干就到那里去。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农村建筑工地上,如建学校、盖民宅时常可见到他们弯腰锯木的身影。那时以日工计酬,由于工价便宜,故其收入十分微薄。人工锯木是一项重体力劳动,他不但在技术工艺不能与一般木工相媲美,而且比一般木工辛苦得多。你看,师傅锯木时尽管常常在炎炎烈日下、在凄凄寒风中、在毛毛细雨里,但他仍赤着上身穿着短裤,像走独木桥似的在一根木头上面来回拉动一支笨重的大铁锯。别看大铁锯在木头中上下移动很简单,其实每拉动一次师傅都要使出浑身力气,拉个七上八下便足以使他汗流如注气喘呼呼。当他锯完几根木头之后,人们便会看到地面铺上一层淡黄色湿漉漉的木屑,其中饱含着他洒下的滴滴汗水。此外,人工锯木还挺折磨人呢,作业时不但老是站着,而且非弯腰不可,因而凡入此行者十有八九成了驼背人。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潮汕各地农村逐步有了电力供应,很多建设单位和锯木场普遍改用一种电动的、圆形的“金钱锯”(俗称“火锯”)进行锯木。因此,人工锯木这行当也就没有人问津了,但至今驼背锯木匠的身影还不时浮现在老人们的脑海中。
|
你是本文的第145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8、16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