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精神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于社会文化由单一转向多元,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类文化并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人提供稳定的文化价值导向,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健康向上,这是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多种文化并存的现状,决定了满足各种不同层次文化需要的必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肯定信仰民俗的存在便是其中之一。
     自古至今,中国统治阶级倡导的文化,如儒家经典文化,常常流于境界过高、理想性太强,而普通民众又常常为日常琐事所困扰,很难与经典文化完全保持—致,从而导致经典文化与民众文化的脱节。况且,中国民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同时也受到这灿烂文化与文明的作用和影响。当他们在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时,也有适合其水准的自身选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建的和传承下来的各种风俗习尚,是各种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的—部分。带有宗教信仰因素的民俗活动(如对各种神祗的崇拜)即信仰民俗,在群众中根深蒂固,是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的(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不论它是什么阶段上和什么性质的社会,都会有相应的民间信仰存在于民间)。
     “……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有一种不可知的神秘之感存于幕后……”,而且“无论学问、知识有何等高深造诣的人,当他遭遇到一件事物,实在难以知其究竟,或进退两难而不可解决的时候,便本能地爆发而变成依赖于他力的求知心,较之愚夫愚妇,并无两样。”(见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朱文光著(易经象数的理论与应用)代序》)
     故而,求问预知的占卜、祈福避灾的宗教信仰成了普通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他们辛劳的生活增加了忙碌,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了快意,给他们快意的生活平添了恐怖,而驱逐恐怖的方式是祈祷神灵、斋醮仪式,仍然离不开宗教的帮忙。从初—、十五到时年八节,从出生、婚配到死亡,都免不了拜祭神灵与祖先.不管信与不信,为了祈福避祸,为了心灵依托,入乡随俗了,也就觉得心理平衡。当前在农村,宗教活动的费用占去一些村民经济支出的相当大一部分,有的甚至对此感到了压力。但又不得不吃力地应对,因为除了要祈求神灵的保佑外,还要随大流以免“不入俗”。
     近代文明在民间的传播,特别是民国时期毁庙兴学及建国后破除迷信的举措对近代以来中国民众的宗教意识产生了—定的影响。但是,政策的一阵风过后,许多地方的民众仍然安习故常,这反映出中国社会上存在的宗教因素对民众信仰的支配,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变的。我们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人民族精神的前提下,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指导,也要尊重民间文化固有的传承性。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信仰民俗不单不会为害社会,而且在当前还有特别的意义。
     信仰民俗因为具有历史感、具有共同体的认同情感,所以能够引发民众共同的价值与记忆,产生共同的时代命运感,是群体、民族、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祖先崇拜以及妈祖信仰、城隍信仰、关帝信仰、三山国王信仰等作为一种族群性认同的象征符号,拥有广泛的族群认同基础,具有凝聚海内外中华民族子孙的功能。在当前寻求国家统—、希望民族振兴的情况下,信仰民俗是一个很好的共同的社会记忆,能够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对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你是本文的第1162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文物报》2003-3-10
作 者: 郑少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