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多年前,虽然家在城市,农具还常接触,一般家庭不说“农器六七具”,两三件小农具总会有,如一条小扁担两个畚箕、一把砍柴刀(厚刀)、一两顶竹笠、一把弯弯的镰刀等等,有的还备有一把锄头用来做煤饼蜂窝煤,还常常被邻居借用。 三尺三的小扁担当时可能是最普遍的城市农具。城里家庭用的小扁担,基本是杂木所制,也有竹制的但很罕见。那年月除了有自来水的极少数家庭之外,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到自来水站买水,除了住在水站紧邻的几户人家可以用手提水桶之外,几乎都要用肩膀挑着两个水桶走上一段路,因此在水站面前排着长队的铁桶阵里,一个个挑水人各执一条扁担,活像一队古代的战士。生活离不开水,挑水离不开扁担,这最简单的农具就成了家庭之必备。当时常用的镀锌铁桶现在都换成了塑料桶,但那条木扁担如果还在,相信无法被别的材料取代。 那时候扁担还不仅仅用来挑水。买煤时用来挑煤,靠的是一条扁担两个竹筐或者两个铁桶;出行时从外地归来,下乡时回城探亲,顺便买些便宜的土特产,带着大包小包从车站步行好几里路回家,借助扁担一肩挑就比两手提着省不少力气;街巷里推销针线纽扣或豆花草粿的小贩的所有货物、上门服务的补锅匠补鞋匠小木匠的全套设备,都装在一挑担子里,一肩挑起来走街串巷,一条扁担相当于一架小三轮车;念书时学校常常组织送肥下乡支农,学生自备劳动工具,所以一条扁担两个畚箕成了学生们必须常备的,就像上学的书包一样。 一条扁担两头挑,有两头重量不等的时候,挑者很自然就会调整肩膀作为支点的位置来保持所挑东西的平衡,不管两头轻重相差多少,但只要架着扁担的肩膀离重的一头够近,照样可以挑起来。那情景就像在农村用大杆秤称稻谷,杆秤一头是一个盛着近百斤稻谷的箩子,另一头只是个小小的秤砣,通过移动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就可以达到秤杆的平衡,再读出稻谷重几斤几两。长大些了在物理课上学到力学里的杠杆原理“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才知道使用扁担居然也有大学问! 其实扁担也不全是“两头挑”,有些力所不能及的重物,如搬运一大桶水、一大筐煤、一个蜂窝煤炉之类的,就往往把这些重物悬吊在扁担中间,两个人一前一后在扁担两头扛起这条扁担,分担重量。孩子们没力气挑重物,又吵着要帮忙,大人就让出扁担的一头架在小孩肩上在前面走,大人则扛着另一头在后面跟,如果身高悬殊,后边的大人就放低扁担用手勾着提着,以保持扁担水平,重物不会前后溜动。大人小孩力气当然不同,所以用扁担扛的时候重物不是吊在扁担中间,而是偏向大人那一头,由大人承担大部分重量,还是杠杆原理。扛着比小孩身体还重的东西,立起身前大人已经偷偷地把吊着重物的绳子往后挪了一截,前头走着的小孩还一路飘飘然,真以为力气倍增,“军功章有我的一半”。 乡下收割稻子的时候,要把沉重的脚踏打谷机搬到稻田里,每割完一丘田还要跨过田埂小路转移到另一丘,这就要靠人来扛打谷机;水利工地上经常需要搬运石头,一两百斤的大石从山上搬到山下,再搬到堤上或渡槽墩上砌,也都要靠人来扛。小扁担承受不了重量,就改用一段一米来长、直径10厘米左右的大竹筒,人们把它叫做竹槌,其实也就是一条加重型的大扁担,承载打谷机、大石头等等就要靠这根“大扁担”。 如今,城市家庭基本找不到扁担了,听说强台风“鲇鱼”袭击厦门后,一些地方停水停电,居民得自己挑水上楼,小小扁担有时候还有大大的用处,尚不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