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面壁柱与窗楣装饰具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线条感强烈,棱角分明

立面壁柱与窗楣装饰具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线条感强烈,棱角分明

立面壁柱与窗楣装饰具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线条感强烈,棱角分明

别墅曾经作为外埔村抽纱小组与手布社,室内还留存众多生产标语

别墅天面上整齐分布着十根水泥矮柱

别墅曾经作为外埔村抽纱小组与手布社,室内还留存众多生产标语

厨房以玻璃瓦为屋顶,一侧架空,既通风采光又遮风挡雨

 二楼走廊安装了木质百叶窗和玻璃格窗,折射透过镂空照壁照进来的阳光,形成熠熠生辉的光影效果

 主厅两根高高的立柱支撑着二楼的走廊,俨然是小公园骑楼的样式

上下结构、中西合璧、缕空透光的照壁在侨宅中难得一见

上下结构、中西合璧、缕空透光的照壁在侨宅中难得一见

在澄海区凤翔街道外埔社区靠近莲阳河堤岸一带,至今仍保存着一片旧宅老屋,基本都是只有一层的平房,其中有一座两层的洋楼,尤为显眼,远远就能望到,这就是当地人称为“老高楼”的一座民国新加坡侨商别墅。别墅的主人,是从事风味土特产贸易及生产的侨商,曾创下多个风靡东南亚的品牌。时光荏苒,很多过往已经难寻觅,这座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侨宅,成为追寻当年华侨奋斗历程的一个珍贵遗存。

建于民国曾是全村最高楼

据“老高楼”后人介绍,这座洋楼别墅始建于1935年,之所以称为“老高楼”,是因为建成之时,别墅就成为外埔村最高的建筑物,是乡人心目中的“高楼”,别墅所处的中兴巷还因此被俗称为“高楼巷”。因后来在其附近又建成了另一座新的高楼,相对而称之为“老高楼”。

别墅如今被包围在一片平房中间,四周都是小巷陌,汽车开不进,需要步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但据其后人描述,别墅在建成之初,屋前其实是一条较为宽阔的道路,从码头直通外埔市场,每天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别墅门楼的匾额上写着“西河旧家”字样,昭示着这是一个林氏家族。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东侧是一个长方形天井,西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进五开间叠楼,叠楼南北两端各延伸出两个耳楼,西侧附带着一条火巷。

别墅后人林栩告诉记者,别墅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是参照小公园一带某幢洋楼的样式设计的,原计划建筑面积要大将近一半,但由于部分土地买卖问题没能解决,只能按现有面积建造。但在当时,这已是村里十分豪华的建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村里最高的楼房。抗日战争期间,因为是村里的“制高点”,还曾被日寇侵占。

骑楼“搬”进室内照壁分两层

走进别墅,第一个吸引眼球的就是一条骑楼式的通道。通道西侧为主厅,东侧竖着两根高高的立柱支撑着二楼的走廊,俨然是小公园骑楼的样式。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陈斯楷告诉记者,像这种将骑楼“搬”进室内的侨宅实属罕见,足以证明小公园建筑对宅主人的深刻影响。了解了宅主人的家族生意是在汕头埠杉排路发迹的历史之后,就不难理解侨宅的设计理念,因宅主人喜爱小公园一带的骑楼建筑艺术,所以建造自家宅第时自然参照其建筑式样。这座别墅既有澄海地区流行的叠楼结构,又有杉排路骑楼的“影子”,像一楼是以爱奥尼柱式“骑”在地面,形成一楼内走廊;立面壁柱与窗楣装饰具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线条感强烈,棱角分明,都酷似杉排路骑楼的装饰风格。

陈斯楷告诉记者,这座别墅还有不少奇特的设计,都让人耳目一新。像天井的照壁,与叠楼一样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照壁是三幅传统的灰塑图案,中间是“渔樵耕读,携琴访友”图,左右两侧则是以“四季平安”为主题的花果盆景灰塑。比较特别的是上层照壁,是镂空的隔墙,以不断重复的几何形状纹样塑造出与建筑等高的规模,气势壮观,这种上下结构、中西合璧的照壁也是侨宅中难得一见的。

林栩对记者说,这片镂空的隔墙不仅起到遮阳隔热、通风采光的作用,还能营造光影变幻的视觉美感。建筑二楼的走廊安装了木质百叶窗和玻璃格窗,形成内廊,在日照强烈的时候,阳光透过镂空隔墙进入天井,透过走廊栏杆、百叶窗间隙洒下斑驳光影,又经过玻璃窗墙的折射,会形成犹如水晶般熠熠生辉的光影效果,煞是好看,来到这里的客人无不称奇,称别墅为“水晶宫”。

林栩说,别墅的通风设计也十分特别,在北侧的厨房屋顶采用了颇为现代的设计,以玻璃瓦为屋顶,一侧架空,这样既通风采光,又能挡雨,一举多得,这一架空设计直到现在还为很多建筑所采用。

浪漫“水晶宫”曾为才俊聚集地

别墅的走廊、室内天花板上有多个明黄色的圆形装饰图案,中间有铁钩,是原来悬挂灯饰之用;屋里留存的南洋蓝木雕横披、百叶窗等,都颇具东南亚风情。据当地老一辈知情人士回忆,这座别墅曾经从里到外洋溢着浪漫氛围。大门的匾额山花两侧立柱上原来塑有一对欧美小天使,中间悬挂了绶带和红花,如今绶带、红花、小天使装饰都已不见,仅剩柱头留存两截原本支撑小天使装饰的钢条。

而别墅的天面上,整齐分布着10根水泥矮柱,据说原来矮柱的柱头各塑有美人鱼、欧洲女子等雕塑,雕塑钻孔,插入铁管,搭起铁棚,形成五座花门。当地有名望的才俊经常受邀前来参加天台派对和各种沙龙,在花门下饮下午茶、听西洋音乐、阅读进步书籍。如今,立柱上完全不见了雕塑和花门的影子,也感受不到当年的浪漫痕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别墅曾经作为外埔村抽纱小组与手布社的生产基地,也曾做过妇产医院。如今室内还留存有众多生产标语,像“绣花女工放眼全球”“保洁保质创高产”“为祖国多绣一针”等,成为当年澄海抽纱生产热潮的见证。

三兄弟联手 靠家乡土特产创业起家

外埔位于澄海区东部,地处韩江下游出海口,江阔水缓,是天然良港,各地渔船经莲阳河可直靠外埔堤岸,由于海上交通便利,这里很早就成为商埠,并盛产各种以“海”为特色的土特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鱼露。

鱼露以海产杂鱼为原料,加盐腌渍自溶,经过一至五年日晒夜露的发酵过程后提炼精制而成。由于常有大量鱼鲜汇集于此,获取鱼露制作原料十分便捷,外埔从清朝中叶就开始有村民从事鱼露的制作,是潮汕最早生产鱼露的地区之一,直到现在,外埔仍然有不少人遵循传统进行着鱼露的生产和制作,鱼味鲜美香醇的外埔鱼露远近闻名。

据林氏后人回忆,林氏家族林永清、林永明、林永扶三兄弟就是依托家乡“风味”土特产创业起家的。三兄弟最初在外埔做鱼鲜小生意,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就到汕头开了“永德发”行铺,出口干货、土特产、日用品等。林氏三兄弟的“永德发”就在杉排路一带。“永德发”的骑楼有三层半,他们还在鸥汀设有6个大栈房,实力不凡。林栩告诉记者,家族在汕头、香港、新加坡都有生意,他的曾祖父林永清和二祖叔林永明在本地经营,别墅就是他们兄弟俩合建的,三祖叔林永扶一直坐镇新加坡。

依托“香汕郊” 三地联营生意越做越大

陈斯楷说,“老高楼”别墅主人的生意是典型的“香汕郊”。“郊”是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活跃于东亚、东南亚贸易体系里的海商团体,由闽南(台湾)海商和潮帮海商组成。“郊”通“交”,原指政府在海关设卡验收查税,即交关。而在闽南语与潮汕话中,“交关”又有做生意的意思,后又衍生出行郊、郊商的说法,成为会馆、公所、商帮的代名词。

汕头埠的出口商贸组织,与国外的侨商互相依赖,关系密切,一通函电、三言两语就可成交,“家己人”的交易程序非常简便。汕头埠的出口商贸组织,按地域分,主要是“南郊”和“暹郊”。而在新加坡则有“海屿郊”“暹越郊”“香汕郊”三条贸易航线。“香汕郊”连接新加坡-香港-汕头,输出范围包括潮人的一切日常生活用品,一部分在新加坡销售,一部分转销欧美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又通过香港、汕头向中国输入海峡的特产、英国的工业品等。

林氏三兄弟通过三地进行商业布局,在汕头开设“永德发”,在香港开设“光裕隆”,在新加坡开设“光裕盛”,联手经营南北干货、土特产、陶瓷等日常生活用品,通过三地联营而逐渐壮大。

创办油厂 品牌风靡东南亚

林栩说,因年代久远,有关家族的经营状况只是以前听祖父的零碎描述得以了解。他记得祖父曾说,当时家族生意做得很大,在当地算是比较有名望的人家,家里常常高朋满座;祖姑母出嫁时嫁妆丰厚,连衣服上的扣子都是金子做的。别墅里有专门做粿的作坊,逢年过节,做粿蒸粿十分忙碌;别墅里有不少佣人和帮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些曾经在别墅帮佣过的老人还会回来探望族中的长辈。

陈斯楷则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一些旧报纸和旧文献资料中了解到这个家族当年的一些经营情况。她说,林氏三兄弟不只是在新加坡、香港、汕头三地经营日用品,光裕盛还在中国与新加坡创办了油厂,加工农副产品。中国“光裕盛”油厂主要生产猪朥油,新加坡光裕盛油厂则生产“鸡标”“手标”“皇帽标”花生油,以及附加产物花生酱等。从1933年第135-136期的《实业公报》关于光裕盛号涉及的一宗商标法律事件中就显示,国内的光裕盛油厂生产猪朥油,新加坡光裕盛生产花生油。

在一些旧报纸广告中还可以看出光裕盛花生油在东南亚受欢迎的程度。在冰箱还没普及的年代,花生油不易变质,比咖椰牛油更易保存,因而成为面包的最佳伴侣,是东南亚家庭的厨房必备。1939年4月15日的《总汇新报》一则广告显示,光裕盛花生油“各埠商店均售”,足见其受到普遍喜爱。时隔30余年后,在1970年3月23日的《南洋商报》还登有光裕盛促销活动广告,推出购买花生油赠送花生酱的“买一赠一”活动。风靡时间之长,其味蕾记忆至今仍为当地人所怀念。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