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海垦殖的一种农业生产习俗。1949年以前,在潮州滨海地带,出产—种红米(也称赤米)。这种红米煮起粥来,粘稠适中、爽口,煞是好吃。可是它不能随便引种,是沙田区的特产。
    沙田俗称“咸田”,是农民在江河出海口处海滩围海垦殖而成的,因而农民也称为“咸田围”。每围一般都在几百亩。围内的田丘也不像一般的水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而是一大片一大片。佃农与佃农间的田界只用树枝点插就成。因为种沙田不需施肥,靠的是土地自有的肥效。
    沙田一年只一造水稻。上半年不插秧而用以放养鱼虾,称为“放白水”。这时,每个咸田围临海处所设的涵闸,都是根据海潮的起落有控制地开关,引入潮水,也引入鱼虾。海潮退落时,只需在涵闸口设网,栅板一开,田围里的鱼虾就落进网兜里或留在田里的坑洼里。这样,上半年‘放白水”的收成比起下半年种水稻的产值要好得多。但这鱼虾的收入都归地主所有,掌管涵闸哺鱼的人全是地主的雇工。
    由于沙田僻处海边,远离村庄,且在沙田上劳动的都是男子,因而在沙田上劳作的汉子们都光着身子与泥巴泥水打交道,成为习俗。1949年后,为了多打粮食,政府相继提出改良沙田,利用江河淡水“引淡冲咸”,改一造为双造。水稻增产了,却不能鱼米两收。由于土质改变,红水稻也不能再种植而匿迹了。

你是本文的第1786位读者
来 源: 《广东民俗大典》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