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延1.6公里的繁华长街,临时搭起的亭式棚架上,高高悬挂着荟萃古今中外、四方名家的艺术展品,或书、或画、或摄影、或雕刻……争奇斗胜,尽展异彩。 棚架下、长街中,人如潮、歌如海。或欢舞英歌、或游标旗锣鼓、或化妆游行、或挑花篮……雅俗共赏,各呈风姿。 这就是贵屿街路棚。历经近500年的传承沿革,这一浸泡着浓郁潮韵潮味的民间传统文化庙会,正焕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慕名而来。2006年,贵屿街路棚入选汕头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贵屿街路棚正全力冲刺“国级非遗”。 现 状 文化庙会 数十万人参观 “艺苑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这是清《潮阳县志》对街路棚的生动写照。在贵屿,街路棚的声名早已远播千里。每年农历二月(定月不定日),鳞次栉比的沿街商铺前便搭起临时木棚,离地面约2米高,用规格统一的木框悬挂书画艺术品,木柱配以古今楹联、棚顶盖以防雨白布,各路口设牌坊多个,书画、楹联、摄影展品约2000多件,另有收藏品约3000件。 “街路棚布展近2公里,参展字画、摄影、工艺品一幅接着一幅,一眼望不见底,场面十分恢宏,文化韵味也十分浓厚。众多的展品中,不仅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字画,还有全国其他省市名家的佳作,有本地书画家的心仪之作,更有台湾和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潮籍乡亲寄来的书画精品;有摄影、剪纸、雕刻、(报纸)报头、邮票、购物证、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各类磁卡、纪念章、刺绣、活景、灯饰画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谈起贵屿街路棚的盛况,曾多次到现场参观游览的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初生立刻眉飞色舞,沉浸在那种意犹未尽的欢乐中:“街路棚展期3天,全天24小时开放。除了书画艺术展,还有原汁原味的潮汕传统游艺项目。各村(居)组织潮乐社、英歌队等表演队穿街过巷,潮剧、曲艺演出,舞英歌,行标旗,挑花篮……每年到了这几天,街路棚无论白天黑夜总是人流涌动。尤其到了夜晚,整条大街灯火通明,在灯光的照射下,街上书画、彩旗、条幅更为色彩斑斓、旖旎迷人。周围县市、村镇的妇孺老幼、文人骚客、贩夫走卒,以及各村居的旅外乡亲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睹这一奇观。” 贵屿街路棚的盛况有数字为证。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每届参加街路棚活动的民间艺人多达8000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慕名而来的游客每年都有20万人次以上。 综 述
500年历史积淀 堪称“中华一绝” 贵屿街路棚由来已久。据当地史志记载,明朝中叶,中国北方屡受外族侵犯,潮汕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以平安。为了祈求永远和平,当地居民便为唐代因抵御安史之乱而殉难的英雄张巡、许远修建庙宇,名为“双忠公祠”,并把农历二月定为纪念“二公”的日子,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至明朝嘉靖年间,贵屿人陈江(明·正德九年进士)、陈洸(明·正德六年进士)告老还乡后,倡导模仿苏州庙会的格局,在纪念活动期间同时举行书画展览,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积极响应,于是街路棚也就从当时开始了。 贵屿始设街路棚的原倡主旨是以忠、义为本,以文化、道德为核心。由于主题鲜明,深得民心,并在历史沿革中不断充实,到晚清、民国初年便进入繁荣期。当时贵屿商贾活跃,经济繁荣,由此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大街近千家商铺每以重金聘名家作书画或收买名家作品参展,以彰显其门闾,也就促进了街路棚所展示的书画的质量、数量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贵屿街路棚活动中断。1989年,在各级部门关心支持以及海内外乡亲共同努力下,贵屿街路棚才得以恢复。如今,这一传承了数百年之久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又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贵屿人借助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接受鲜活的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使街路棚活动更具鲜明的特色和风采。不少学者、名流对它赞叹不已,首都博物馆原馆长吕济民还题写了“五洲赞誉,四海扬帆”的赞语。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都曾以“中华民俗文化一绝”作专题对其进行推介传播。 展 望 民间保护尚需政府引导支持 历经近500年民间的传承和发展,现在的贵屿街路棚越来越集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与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后继无人的窘况不同,贵屿街路棚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热切参与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 “贵屿街路棚的发展起源于纪念先贤,从善忠义,祈望和平,祝颂盛世,非常深得民心,因此传承至今仍每况日盛。”陈初生介绍说,现在贵屿镇不少在外事业有成的人,每次回乡总不忘捐钱捐物,作为街路棚的活动经费。当地还专门成立了贵屿街路棚理事会,负责街路棚相关活动的筹备策划、布展设计、文书档案、摄影等。 事实上,贵屿街路棚的发展壮大,也有其重要的价值。姑且不说其对于研究古代中原移民渊源以及南北文化的交融,乃至书画艺术500年的进化与沿革所具有的文史价值,保护、传承这项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当地及周边村镇、潮汕地区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文明、文化、艺术薰陶,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夯实社会教育桩基,构建和谐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不少村居还以街路棚活动为纽带,邀请海外乡亲回乡同乐,用传统文化激发海外内乡亲对家乡的眷恋和热情,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在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播的同时,也带旺了当地的相关产业。 “目前对于街路棚活动的保护,更多的还是源于一种民间的良知和文化自觉。各级政府还需要给予更充分的支持和引导,让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有序健康的发展。”陈初生说。 话 说 培养接班人让街路棚代代传承 陈民(贵屿街路棚理事会主要理事成员、传承人之一):贵屿街路棚传承沿革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我们和邻近四乡八里最隆重的一个传统文化活动。我的祖辈、父辈,邻里乡亲都很踊跃地参与这样的活动,让我很小便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一件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农村文娱生活的好事。因此,在1981年,我也加入到贵屿街路棚理事会,与理事会中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其他理事成员一起,义务为街路棚的筹备策划、布展设计等工作出一点力。 目前,理事会共有20多人,既有干部、群众,也有民间艺人。年龄大的已届耄耋,年龄小的也有40多岁。随着老一辈理事成员逐渐退休,培养新的接班人已摆上“议事日程”。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贵屿街路棚继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为建设汕头文化强市做贡献。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