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9岁的邱培祥,在踏入不惑之年时投身刻瓷艺术,而今已创作出风格与北方迥异的众多作品,传神地将中国传统书画,搬上坚硬易碎的成品瓷面。在闯出独特艺术道路上,邱培祥始终没有离开潮州文化这一片沃土,并渐渐以宣传和发掘本土文化、工艺为己任。 学艺:当时只道是寻常 灵感:无心插柳柳成荫钻研:舞刀弄墨传潮风 据《潮州日报》报道 一把电钻刀,数十金属刀头,这些打磨陶瓷器具的普通工具,到了擅长中国书画的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邱培祥手中,却成了生花的“妙笔”,他只需短短20分钟就能为一柄茶壶雕刻出金石墨韵,或者在成品瓷板上来一段曼妙的“舞蹈”。 古老的刻瓷艺术兴盛于清末民初,就是在烧好的成品瓷上进行白描、雕刻、上色的一门艺术,山东、天津一带的当代刻瓷艺术活跃。但在瓷都潮州,在邱培祥之前,却少有人专注于此。而邱培祥走上刻瓷的艺术道路,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学艺:当时只道是寻常 虽然2001年才初涉刻瓷,但邱培祥的书画功底“至少”要追溯到他高中毕业的时候。邱培祥酷爱书法,早在中学时代,就是同学中的“书法家”。1982年高中毕业时,他报名参军,却意外地错过了服役的机会。心情一度滑至低谷之时,他宣泄的唯一方式就是练书法:沾墨写在旧报纸上,沾水写在地板上,连同学从部队寄来安慰他的信,他都用端正的蝇头小楷回复。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邱培祥偶然得知画家黄启芳正在招生,他想都没想便报名了。 从国画班出来后,邱培祥学做过油漆活,画过“泥水画”(潮汕宫庙中常见)。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他从事服装设计工作。工作之余,他依旧不放过各种绘画进修培训的机会,曾经有一度,他白天上班,每周3个夜晚从凤塘镇家中踩自行车到广济楼上去参加素描与色彩培训班。无论是参加培训班,还是后来加入本地书画协会,90年代的邱培祥,还很纯粹地认定自己学画是“学好画国画这一技之长,准没错!” 灵感:无心插柳柳成荫 从1998年后,邱培祥开始接触陶瓷生产。2001年,一直在宣纸上舞文弄墨的邱培祥,觉得在纸张上的走笔不够“给力”,突发奇想,何不尝试用瓷板刻字?于是他很快找来两块瓷砖,又从陶瓷厂中觅得用于磨光瓷面的电钻刀做工具,最初的两幅作品花了近2个月时间,在一次书画展中亮相时就受到众人的肯定。一位制壶大师听说后,带给他一把因烧制而表面出现白点的手拉壶请他刻字。经过一番构思设计和雕琢,邱培祥用刻刀将瑕疵刻尽,竟把次品茶壶“医”好了!此后,铭刻饰壶、“医”壶的手艺让邱培祥在枫溪一带渐渐小有名气。 2004年8月起,邱培祥操刀镌刻由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陶瓷艺术家和书法家李俊共同设计、制板和书写的巨型青纹片釉大瓷板作品《鳄鱼文》。当年10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李铁映莅临潮州时,参观该作品后大加赞赏:“能在烧制成的纹片瓷板上面刻出如此精细的图文,真了不起!”当场点名要与这位雕刻师探讨瓷刻艺术。李铁映还勉励邱培祥说:“希望你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把这门独特的瓷刻艺术在中国瓷都——潮州发扬光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这一番鼓励,邱培祥最终决定在家中开辟了自己的工作室“铭艺坊”。 钻研:舞刀弄墨传潮风 创立铭艺坊工作室后,邱培祥便全身心投入到了瓷刻创作中去。身在瓷都,从平面瓷板到曲面瓷器数不胜数,都悉数收入了他的创作计划中;潮州传统朱泥壶和成套工夫茶具也成了他创作的对象。从中国传统书画中吸收养分,将工笔、写意画都搬上了坚硬光滑的瓷板,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在他舞动的雕刀下铭刻在一把把造型各异的朱泥壶上。 2011年,邱培祥与著名壶艺大师谢华合作,将再创作的“广济桥古风”图,铭刻在谢华制作的提梁茶壶上。在壶体小小的环形曲面上,邱培祥以纤细刀工,成功再现了韩山韩水、楼台梭船的古城古桥风韵。这件极具潮州文化代表意义的瓷刻作品,在此后的多项评比中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从与大师合作,到自己动笔设计和上彩,邱培祥孜孜不倦地摸索着这门先例不多的艺术,用刀、笔将越来越多的国画笔法搬上陶瓷釉面。他近期的新作《三尊者》仿古挂盘瓷刻,从起草画稿、雕刻、上彩到烧制,就是他耗时近1个月独立完成的。 邱培祥认为,潮州手拉朱泥壶工艺精湛,之所以在今天未能与宜兴紫砂壶同样驰名,其自身的不足可能在于艺术含量的欠缺,未能成为如紫砂壶那样集书、画、刻等多种工艺于一体,也就无法做到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兼备。通过铭壶,把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和潮州文化特色融入其中,正是邱培祥想为潮州朱泥壶再腾飞提供的一种可能。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