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真挚的乡土情怀.jpg

中秋月 许川如 作

时间就像湍急的河水般快速流走,季节在不停变换着颜色。“一年容易又秋风”,不知不觉又一个中秋节将至。记忆中,潮汕地区每逢中秋佳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一些糕点、月饼等食品,祭拜祖先,供奉“月娘”。 其中一种比较有独特地方性俗称“白糕”( 即月糕) 的糕点,是用糯米炒熟碾成粉末,然后掺入熬制的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雕刻有精美吉祥图案的木制月糕模版,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就成了一块块月糕了。月糕的外形,大部分都是大小不同的圆形,还有一些动物、瓜果、花鸟等图案形状的月糕,更是令孩子们喜欢。制作月糕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潮汕方言俗称的“磕糕”。

我的恩师、潮汕著名版画家许川如先生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画作品《中秋月》,内容恰好是表现潮汕中秋节“磕糕”这一节俗活动。作品借鉴了我国传统木板年画和潮汕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描绘了中秋节前夕,潮汕民间“磕糕”的情景。画面中,一对母女在帮助她们做糕的妯娌、邻里姐妹们各自回家之后。守望着一箶箶盛满雪白如月亮般漂亮的月糕,高兴之余,拿起自己印制的月糕,玩赏、逗乐。或许还一边讲着“嫦娥奔月”故事……

许老师毕生尊崇、致力追求“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创作《中秋月》时,他并不只是用简单图标式的表现方法,将家乡“磕糕”这一节俗活动的具体情节搬上画面。而是通过精心的构思,塑造了纯朴可爱的人物形象。通过母女俩以自家制作的中秋月糕,亲昵互动的平凡细节,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农家生活的乐趣,乡土气息浓厚。温馨、动人,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让作品更具魅力。而对木绞棍、印糕版、盛糖浆的青花瓷罐等印糕用品和工具的描写,更是点明主题,突出地方特色,达到以情入画,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秋月》在刻法上,跟以往套色木刻版画,以黑色轮廓线为主体的鲜艳明朗的平面套色,和墨彩结合渲染,而不强调色彩的版块效果,有所不同。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印木刻的特点,釆用块面组合,点线穿插等多种造型元素构筑起画面的节奏感,韵律感;在色彩处理上,充分运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巧妙釆用大片的黑色背景衬底,衬托出月糕的雪白和人物洁白的肌肤,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厚实感。而竹箶、桌面、印糕版等,大面积使用浅赭、灰赭,浓淡两色协调的灰色处理,确立了整个画面的基本调子。母亲衣服的碎花纹图案,女孩的衣服佩饰等,几块明亮轻快的亮色块,既反映了地方服装特色,又充分体现了小女孩的天真活泼,同时渲染出了画面的喜感。必须要提及的是,月糕表面上的“胭米红”点,老师曾透露,那不是版印出来的,而是参照跟“磕糕”一样的方法喷上去的,难怪真实感十足。

《中秋月》通过独特的创作技艺和色彩表现语言,将水印木刻版画的刀味、木味、水味,运用得淋漓尽致。作品明朗而拙朴,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风情,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画家用真挚的感情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把普普通通的生活酿成甜美的月糕,沁人心扉,带给世人心灵慰藉,为潮汕人民留下美好的共同记忆。

《中秋月》是许川如老师继上世纪七十年代,蜚声海内外的版画作品《甜遍江南》之后的又一经典佳作。作品创作于1985年,同年参加“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并荣获优秀奖;1989年入选“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1997年被岭南美术出版社选用在《广州市乡土美术教材》中;2006年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初中/小学)》课堂教学范画(例)”中。1990年参加“天津、汕头美术作品联展”,被收入《国际潮人美术作品选》,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中秋“磕糕”让每个传统中秋节都蕴含着诗情画意的浪漫,使得每个潮汕人深刻地记住了家人欢聚的美好时刻,记住了专属于中秋节清甜的味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或慢慢在消失。以前家家户户在家“磕糕”的情景,已难觅踪影。但值得欣慰的是《中秋月》为我们今后寻找中秋记忆留下了艺术的载体。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