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封印、吉祥印、商号印、书柬印、地名印……随着大众对侨批的深入了解,侨批上各类红色小印章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印章使用在潮汕地区乃至海外盛极一时,从侨批上可见一斑”,印章镌刻技艺非遗传承人丁明说,这些印章就是采用镌刻技艺。

说起丁明,大家并不陌生,几年前,他创作的《汕头印记》作品被市博物馆收藏。默默守着这门技艺30多年,如今,丁明不仅尝试着将手工镌刻的印章转化为时尚艺术品,还致力于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让这项技艺能够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播和传承。

侨批印迹 小小印章寄平安

如约采访丁明,是在位于小公园开埠区的汕头市刻印厂。这是一座三层楼建筑,丁明告诉记者,刻印厂鼎盛时期有近300名职工,二楼、三楼都是生产车间,采用流水作业生产印章。让丁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由于全国各地需求量大,订单络绎不绝,汕头市刻印厂还专门成立了邮寄组,每天通过邮局把印章寄往全国各地。

诗书画印被誉为传统“四绝”。丁明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中期,印章在潮汕乃至海外十分流行,甚至还成为侨批的一个重要元素,像众所周知的如意章,一般盖在右上角,以寄愿远方的亲人如意平安。

“在汕头,刻印业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历史”,一谈起这事,丁明显得十分激动,他说,1956年,汕头市政府将20多家刻印作坊组成汕头市刻印厂。上世纪60年代初,由汕头市刻印厂选送的产品参加广东省工艺技术博览会,备受关注,得到西泠印社名家极高评价。“汕头刻印业曾在国内同行业中小有名气”,丁明说,在改革开放前,刻印业一直是汕头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脉相承 三十年刀耕不辍

丁明是印章镌刻技艺非遗传承人,荣获“广东印章大师”称号。学好一门手艺,通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丁明也不例外,他9岁学书法、10岁开始学习国画和篆刻,13岁又学起素描色彩。“镌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灵性和天赋,同时悟性也很重要,但这些一定要和勤奋结合起来。”回忆自己学艺的经历,丁明至今都觉得自己很幸运,他17岁时随汕头市刻印厂的郑灼光师傅学习镌刻,19岁正式进入该厂工作。

“记得刚入门时,师傅先让我磨刀,每天练习推磨,这个动作看似简单、机械,但是大有学问”,丁明说,他手都磨破了,但还是咬咬牙坚持练,终于磨出一把合格的刀。“磨刀不误砍柴功啊!”丁明感慨道,经过不懈努力,他完整掌握镌刻技艺,成为汕头市刻印厂一脉相传的第五代传承人。

“与篆刻相比较,印章镌刻更具有实用性与精细性。”丁明说,体现了镌刻者的技艺手法、个性语言和学识修养。话音刚落,丁明走到刻印桌前,拿起工具开始演示,印面磨平、分字打格、书写反面文字、操刀刻字、加深平底、锉边修整……娴熟的工艺背后是30多年的刀耕不辍,静心打磨。

传播“火种” 镌刻技艺进校园

“同学们,今天我带领大家认识印章镌刻,来看看侨批上这些小红印是如何雕刻出来的。”丁明边展示一封他自制的侨批范本,边拿出工具和印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向同学们讲述镌刻技艺。

这是非遗进校园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丁明言传身教,印章镌刻技艺被搬上课堂,学生们不出校门,就可以零距离感受到这项非遗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一堂课的时间,丁明讲解了印章镌刻技艺,还穿插着相关联的侨批文化、华侨精神……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今年以来,丁明已经开展了20多场进校园活动,他还给课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人生诚信第一课》,深受师生和家长们的欢迎。“非遗进校园,就像是撒下了一粒粒文化传承的火种。”丁明说,“双减”政策下,非遗进校园丰富了学校的课后托管服务内容。同时,培养孩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丁明表示,印章镌刻技术不仅传承了古老的工艺,又融合了现代的题材,他希望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镌刻人才,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大放异彩 非遗文化变国潮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演变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非遗+”多样化融合也日渐成为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丁明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师生联合,把从侨批上拓印下来的如意印章与时尚元素结合,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如意潮汕——侨批如意章纪念首饰”,让非遗文创产品大放异彩;在一些婚礼上,“心心相印”非遗镌刻印章个性十足,引来啧啧称赞。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非遗传承人用创新的思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链接,传统技艺以全新的面貌继续传承。“把非遗发扬光大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丁明说,非遗与文创的结合碰撞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机遇,让传统技艺和文化得到活态传承,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共生共长。

溯源

谈起印章镌刻的历史,丁明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古往今来,印章用作取信之物。随着印章使用功能的演化,在制作技艺上分篆刻和镌刻。篆刻的印章主要用于书画艺术,而镌刻印章则用作“标识”“证明”“凭信”等功能的公章、私章等。

明清时期,印章镌刻技艺逐渐传入粤东,受潮汕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印章上体现出细腻娟秀的特点。1860年汕头开埠后,商贸兴旺和侨批行业的发达,吸引粤东各地刻印匠师来汕开设刻印店,从而催生了以镌刻印章为职业的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刻印行业被列入特种行业严格管控。

当初接触镌刻的时候,丁明从刻“茶米印”“月饼印”入手,后来正式进入刻印行业,得到老师傅们的悉心指导。他一度简单地认为,镌刻只是门手艺活。后来,他在刻印厂的仓库发现了一些早期的印章,为了更好地解读这些老物件,他到图书馆找资料、走访侨批馆,请教老艺人后发现,潮汕印章镌刻技艺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侨批文化、汕头开埠史、潮汕民间工艺,印章防伪方法都有较高的价值。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