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中山公园的建设
       (一)公园定址月眉坞
      因历史的风云际遇,19世纪末期,汕头从原来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贸易港口,并崛起了一个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官僚控制的海上贸易实业家集团,承担起地方社会的公共管理责任。由于汕头的位置日显重要,民国10年汕头埠与澄海县分治,设立汕头市政厅。同年,首任市政厅长王雨若到任,遂发表市政《布告》,着意效法欧美开办市政,“考市政之兴,肇始于法,极盛于美,近来世界各大国靡不殚精竭虑汲汲讲求能使全国都市庄严璀璨蔚为巨观……海禁既开,欧化东渐,识时之士亦稍知改良市政为当务之急”。王雨若选择了位于市区西北部、韩江下游淤积地的月眉坞筹建公园,定名为中央公园。月眉坞四面环水,与澄海县仅一水之隔,由同治十三年潮州总兵方耀疏浚韩江梅溪水道,所起淤泥堆积而成。民国12年,萧冠英任市政厅长,以改良都市为先务,提出扩张汕头市区并分区建设的计划,再次强调“于月眉坞设一中央公园,以供随时之游息”。此计划经省政府批准后,次第展开。民国14年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收复潮梅后召开市民大会,决定把中央公园改为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民国15年,范其务继任汕头市政厅长,再把筹建中山公园的议案呈准省务会议通过,并呈准收用月眉坞全部为公园用地。市政厅随后发出《收用月眉坞公告》,通知该地业主按时到市政厅缴验契据,领回地价。由于逾限无人缴验契证,市政厅遂呈报省府批准宣布月眉坞300多亩土地无偿收归公有。至此公园的建设用地最终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
       (二)为什么要建设公园?
       “汕头商埠,虽愈八十年,前无所谓公园也”四。为什么民国建立后特别是汕头市政厅成立后,数任市政厅长都强调要建设公园?
      市政当局开始是着眼于公园具有“都市肺脏”的功能,建设公园以改善城市环境。同一时期国内城市进行公园建设的宜传也不时见诸市政刊物、报端、学人论著、杂志等,如1914年,北京市政公所的《市政通告》发表编辑部文章谓“只要有了公园以后,市民的精神日见活泼,市民的身体日见健康……简直说罢,是市民衣食住之外,一件不可缺的要素”。民国17年,汕头市长黄开山在中山公园开幕词中提到:“都市之现象,因人口集中,住户栉比,种种有害于市民健康之事,亦随之而日增……而公园之设,乃其中之要者,盖公园之于都市,实如人身之有肺腑,藉以运行其血脉,而涵养其生机者也。”同年,汕头筹建中山公园平民新村委员会甫一成立,即发表宣言,开宗明义指出建设公园的必要性:
      
      汕头自开港迄今已达七十余年,毂击肩摩,日臻繁盛,蔚然为岭东国民生活之中心……一般市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固然蒸蒸然焉求其完备,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则久陷于枯燥烦闷之中,‘都市为国民之坟墓’一语殆可为汕市而发。是岂二十世纪之社会所应有公园之辟又乌可缓哉?夫公园为一般市民之肺脏机关,即为精神生活寄托之枢纽。欧美各国对于经营公园日增月盛,美国市政府特设公园课司其事,英伦晚近更有所谓花园都市之运动,皆不外蕲求满足市民之精神生活而已。
      
      另外,建设公园也是近代中国仿效西方进行市政建设的一个表现。在中山公园开幕演讲中,黄开山市长特别提到国外城市建筑公园的经验。他说,据纽约公园技师查理士当利之意见,则十万人口之都市,应有公园面积1,500英亩,即 552,500井,其中分为森林公园一,大公园一、小公园十、游戏场五十、街苑草地若干等,此为十万人口都市之理想公园。按此算法,汕头也应该建设公园,而且至少应该有面积7,200余井。
      这些都在于努力唤起市民对公园建设的热情,促进公众对在都市建设公园的意识和渴望,试图建立市民对公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公园的建设
      
      民国15年9月15日,市长范其务和驻军汕头的何应钦军长联合举行中山公园奠基仪式。之前,范、何二人联合向社会发起募捐,得款数千元,在园内建筑一座园门和木桥。民国 16年冬,萧冠英再次任汕头市长,而范已转任潮梅财政处长。为支持中山公园建设,范其务拨出罚款毫洋1万元作为专项经费,以之设立苗圃、填高土壤。嗣黄开山任市长,继续公园内的填筑工程,并令工务局制就公园计划图案,划分园内务区,建设道路,盖搭亭寮,移植花木,以为市民游乐。民国17年 8月28日黄开山在临去任前举行汕头中山公园开幕典礼,并在公园开游艺会三天。公园开幕在汕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每天入场观览之市民,数逾三万,实为汕市空前之盛举”,游艺会售得门票1万元,又用以开辟了数条路基及修搭了四五座竹木茅亭,时人这样描述:
      
      由中山路远望,即见环园竹篱及公园牌坊,牌坊高数丈,制以三合土,形式呆笨,工作又劣,殊欠美观。跨木拱桥即抵园门,举首纵览,所见者为凹凸不平之新土一片,纵横犁成方形。旁列花盆,隐约可见,规划形状,惟草皮未铺,盆花未移,殊乏园趣。所践之路,虽具直线形式,而砂厚数寸,步履维艰。园中有圆形池一,中列花盆数十,内无滴水,谓为喷水池,实则雏形未具。池左畔有茅亭两座,木椅数张,尚堪一避烈日。缘全园露天,并无树木之阴,或庑廊之庇也。由亭北望,未填土部分,将来预作运动场者,尚为一片绿芜;且地势低下,渠道未设,积潦至多,韩江水涨,全场时或淹没。场北原有泥堤,已崩缺多处,此为潮水淹没之原因。所拟辟作莲池之区,则淤泥填积,水草纵横。右畔之游船区,广可百亩,满种禾稻,挖掘浚深以为水沼,工程浩大,可以臆度。园之西,有苗圃一所,其间稍种花品,间以树林,尚成一小规模苗圃气象。此外其他建筑物,除清党碑一所外,无可指数。而拟作水榭茶楼等地,尚为酱园酒厂所占据也。
      
      至此,公园已有园门、牌坊、花圃、茅亭、纪念碑,园内路基也已填土,布置虽嫌简陋,且部分地区仍然会被韩江水淹没,然亦雏形初具,不再为市民眼中之“口头的公园”。
      民国17年秋,陈国渠接长汕头市政,成立筹建汕头中山公园平民新村委员会(下简称为筹委会)组织公园建设事宜。筹委会“就原日图式,详细设计,重绘新图,分期行事。其不善者改良之,其缺乏者增补之。虽比向者较整齐而有序,亦不敢谓为完备也”。筹委会制订了公园建设规划:分西洋式花园区、东洋式花园区、游船区及南北酒楼茶室区等四个区域,可谓中西结合,融休息、娱乐、消遣消费于一体。具体为:
       1.西洋式花园区。公园筹委会认为月眉坞“地既平坦,无山石林木,作西洋式花园,工程较简……故全园之大部分,率取西洋式布景,参以本国式建筑,并多种树木以为掩蔽”,且“地方辽阔,经费有限,求其速成”。该区位于公园入门至中部,宏敞华丽,足使游人人园,即生游目骋怀之想。游人由公园路北人园,跨过三合土筑成的单拱桥,可见牌坊一座,旁植巨树以陪衬,往前进为喷水池,中塑自由女神像,池后即为孙中山铜像。铜像高出自由神一倍,为人门视线所必注者。铜像左右为花坛,中栽名花,旁铺绿芜,穿插以音乐亭、公园纪念碑。再往北即为运动场,场西有体育会室。室前为大丛林,林中有亭,居小山之上。遍种各种常绿大树,下设座椅,以为避日纳凉之区。运动场北为仿北平宫苑式的中山纪念堂,再北为望湖亭。
       2.东洋式花园区。该区在公园西部和东部两侧,计划建设为古典式园林,主要为植绿树、盖搭花篱竹廊藤架,设苗圃,遍栽名花竹树,垒砌假石山,挖小荷池,设观荷亭,湖中心建水榭,筑假石八阵图、小桥,使得游人人此有迷混之谐趣。主要的建筑有济案亭、清党碑、图书馆、高绳芝纪念亭、儿童运动场、公园管理处、动物园等。
       3.游船区。筹委会利用月眉坞部分低洼及积水地区因地制宜开辟为游船区。水面广百余亩,浚深较浅部分后把所得之泥土堆为山,上设嘹望亭,依水势筑藏船坞、或长或短之拱桥、九曲桥、迥廊、湖心设湖心亭、喷水池。使游船区达到“当清明之夜,或不减平湖秋月之观也”的景致。
       4.南北酒楼茶室区。公园面积广阔,计划建设酒楼茶室以备一般游客休息饭饮之用。择北部酱园为北游艺区,拟建酒楼及游艺场、露天茶棚、茶座、音乐亭;南部菜园为南游艺区,设电影院及大舞台。
      在筹委会的主持下,造园分基本工程和建筑工程二类分期进行:
      基本工程即填土、筑堤、修路、造桥、种树、铺草等事项,分四期进行建设。第一期为:修筑北堤、设水闸、筑灰沙路、填土等。第二期为:建筑园内各灰沙路、石堤、堆石山、筑好小荷池之边岸、填平泥地、拆卸酱园、种树、种竹、填平各花坛并铺草皮、填高儿童运动场并铺灰沙、建筑拱桥、安设环运动场及灰沙路之栏杆并灯柱等。第三期为:建筑灰沙路及石堤、加阔游船区全部土堤、堆筑八阵图、拆去园内各铺屋,填平各坎陷、种树、堆筑假山、搭棚、建筑拱桥、安设各路边栏杆及电灯。第四期为:填筑大山、小山、填筑中部游船区之高山峭壁并搭花棚、建筑游船码头、拱桥、插水迥廊、小木平桥、九曲桥、山洞、山上种树、安设各山上之电灯柱。
      建筑工程指盖亭、造楼、植碑、立像等事项,分五期进行。第一期主要为:筑运动场、济案亭、喷水池等。第二期为:建筑公园管理处、浇花之淡水池、湖心亭之水榭、观荷亭、纪念亭、音乐亭、公园纪念碑、体育会、动物园。第三期为:建筑图书馆、中山纪念堂、中山像、儿童运动场、望湖亭、华丽灯柱、琉璃花厂。第四期为:建筑北部大酒楼、北部大游艺场、音乐亭、公厕、南部大舞台、南部影剧场、雨亭。第五期为:湖心大喷水池、湖心八角亭、高山上之小塔及亭、候船亭、湖心小亭及桥、各小山上之小亭、茶室、水榭及桥、廊及石级、大山上之高塔及望楼。
      有了详细的规划,公园建设很快就碰到经费问题。这个时候,市政厅不得不求助地方社会,希图通过借助地方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商人的财力来完成建筑,这也是陈国渠组织筹委会的根本动因。筹委会成立后,公园的第一笔较大的收入,来源于政府批准征收的全市各商户一月房租捐。至民国20年房租捐因故停收,又呈准潮梅善后公署每月发行中山公园有奖券一次进行筹款,所得颇丰,使工程得以进展。但是仅举办八期,又被迫停开,公园建设立即停顿不前。后经多方赴省力争,方予恢复,但只准每二月开彩一次,较前比收入已减少许多。根据筹委会编印的《筹建中山公园平民新村委员会报告书》(共三期)(下称《报告书》)所载,汕头中山公园的建设资金的大概可归类为:政府拨款、募捐所得、发行彩票余利以及公园经营所得;支出方面主要是工程建设费、经常公费、花木、补贴费等。报告书详细报告了自民国17年10月23日起至X年12月止经费的收支情况,前后五年多共收入363904.031元,支出 344548.63元,结余19355.401元。多渠道经费的筹集终使如此庞大的公共工程建设,在既不取扰市民、亦未成为市政当局沉重的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得以有所进展。历五年至民国23年,公园建设已初具规模,风景甚胜,列其时汕头八景之首,名为“中园晚棹”。筹委会在第三期报告书中自豪地宜称:“今也林木蓊翳,道路四达。有凳可坐,有艇可划。晚间电炬通明,城开不夜。虽设备尚多未周,而雏形可谓略具。滨海商市得此稍可游息之去处,亦慰情聊胜矣!”成书于民国24年之{潮梅现象》安排了很大的篇幅给予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本文摘录于此,让读者一领其时公园之风采:
      
      总揽全园,则入门牌楼高耸,红瓦黄垩,宝碧堂皇,颇饶东方色彩。楼之前为洋灰桥一所,平坦壮丽,游园纵、步,无拥挤之虞。惜桥垣无孔,形如夹墙。登桥者,乃之凭栏远眺长河落日之观。桥形遂感呆笨焉。楼之后有喷水池一座,面积虽广,而美观实用,两无可取。其塑像尤未佳,闻构造时,工费颇巨,不数年今已破坏不堪矣。其左为园办事处,建筑兼中西之胜。中庭小池一环,菱荷扶疏,白莲翠盖,尤饶韵致。前曾一度驻军,马矢盈垲,游人病之。其右为花圃,编竹为林,遍植花卉,前有杜鹃,亭亭艳立,顾影生姿,抚篱低吟,游予遂多天涯之感。济济南亭,构建雄伟,纪念五卅惨案者也。其余为纪念碑,及宋少东纪念像,高绳芝纪念亭等,均有可观。其后辟运动区域,建设未周,现有篮球,足球,排球等场,均尚草创,更无运动器械,专员指导。其右方本为儿童运动区,设备原颇称完好,惜保护未周,又乏园栏限制,启闭时间,大多数为不顾公益之成年游客所摧坏,断梯残板,时有所闻……园中尤推东隅水榭为最热闹,或饮水,或划艇。沿堤稚柳垂阴,傍水则复土成山,垒户作洞,韩江之水流乎堤外,河航之影摄乎湖间。近岛则青螺绿翠,远屿则明灭浮汀,或复茅作亭,绿藤为拄,有田野之风。文石作垲,洋灰范屋,明灯幻彩有华丽之概。其临湖假山一处,石磴迂回,小径曲折,或辟洞,或垒石,或飞崖,或悬藻。游者真觉五步一台,十步一洞,无中见有,有中疑无,笔不胜书,目不暇接,是为潮阳姚某、郑某所匠心者,其余沿湖岛屿亦然,全局设计,颇能入览,惜其人因事去,未尽全才也。
      
      此时同开幕时公园简陋之情形相比差别可谓大矣!而且,在公园中不断修筑了牌坊、小桥、运动场、儿童运动场,搭建各种凉亭、水榭,修建了花圃,种植各种树木、花草,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憩、游览、娱乐、运动的好去处;也修筑了各种各样富有纪念意义的石碑、塑像、亭子等等,寓教于乐,融游乐于教化之中。
      
      三、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的修建对汕头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园建设后,首先改善了汕头城市的环境,使原来的韩江淤泥遍地、潮水出没的月眉坞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公园,真正发挥了作为“都市肺腑”的功能。受西方公园模式的影响,中山公园被建设成为集古典园林、西洋花园、饭店、茶馆、剧院、游乐场、照相馆、体育场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同时,在这样的公共场所中,市民通过扩大社会交往,政府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培养,使市民也日益意识到公园的建设同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自觉行动起来呼吁、维护城市的环境,促进公众的健康,显示了城市近代化过程中,市民意识的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公园在塑造近代新型市民的过程也是国家推行党化的新的场所和途径。公园的建立以及自由神等纪念性建筑的构建,表明政府在不断塑造并强化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方面的努力。
      
       (一)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公众健康
      
      公园筹委会多次强调公共卫生、民众健康的重要性,在其宜宫中就开宗明义地宜称“公园为一般市民之肺脏机关”以唤起市民对公园建设的热情。在公园规划和建设中,处处体现了公园建设者对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城市环境的信念。月眉坞“居汀洼隰下之地,乏山林岩谷之观。一望乎芜,寸木不长,潮水出没,泥土辛咸”。在这样的环境建设公园,首要之事当然在于填土,并大举植树、种竹、栽花、铺草等,这亦是筹委会初期的工作重点。在公园筹委会尚未成立前,市长范其务就已在公园设置了苗圃,试种培育树苗盆花,以解决花卉树种的问题。至民国23年,公园绿化已颇有成绩,公园内树木蓊郁:
      
      现在公园中既成林者,有‘合欢林’,该林位于儿童运动场左右,株数千余,生长颇佳,每株平均高度,几达丈余。特警对面有‘有加利林’,株数较合欢林为少,其生长亦甚佳,每株平均高度二三丈余。惜旧时未断其主干,故只见高生,未能获荫乘凉。此外散植园内如木棉、凤凰、台湾相思、苦楝……等树,均亦蔚然成林矣。由此可知其过去期间,将于各类种籽,亦经尽量搜罗,而有育成苗木达百数十种之多。
      
      公园筹委会于民国22年改组为公园建设委员会后,继续重视公园的绿化工作;但工作重点已从植树栽花转移到保护、改良现有园林上。花木的种植、保护以及改良,大大改善了汕头的城市环境,公园“鸟类栖集,成群飞舞,绕树迥转,鸣声上下”,而注水成湖则使“湖之滨水鸥成群游泳,往来戏水成波,尤足骋怀游目,此所谓天然之点缀也”,“颇增游人之兴趣”。为保护这一美好环境,公园当局请市政府严令禁止市民在公园弹射鸟类,请驻汕部队禁止军人放马人园吃草。
      公园筹委会还非常关注公园周边的环境卫生,尤其是空气的质量。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民国19年华侨张奋生、蔡子通等回国并游览了公园,对公园规划、设施赞不绝口,称“纵使彼白人见之,亦当惊叹拜服也”。但发现有数起黑浓烟由公园的东南方吹来,顿使全园空气恶浊,充满乌烟瘴气,“不能片刻留者”。张奋生等直奔浓烟之所起处,乃发现系位于华坞路一带沿公园岸边林立的灰窑烧贝壳灰所致,于是向筹委会呈称“公园乃全市十数万居民恢复疲劳,休憩停足之所,对于空气卫生最关命要……查熠烟深含毒质,嗅之甚者易生喉疾,倘非严请当局勒令即日迁出市外或徙离之较远之处,对于游园民众卫生大生妨碍,而于公园声价成绩更不堪设想矣”。收到函件后筹委会随即于当年8月28日转请市政府查明办理。9月7日,《汕报》、《岭东民国日报》就已分别刊载消息,报道市政府作出规定,限制华坞路一带灰窑烧灰时间以晚上2—4时为限。由此可见,政府的反应也是非常快速的,反映了政府对城市环境和市民卫生的重视。消息一经报纸宜传,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有的盛赞公园筹委会善举,有的自觉监督灰窑业主是否遵守政府规定。9月间就已有市民王佐生等7人致函公园筹委会,说读了报纸关于筹委会函准市府规定华坞路一带灰窑烧灰时间的新闻,深感筹委会不折不挠之建设精神和力保市民卫生幸福之至意,盛赞其先市民忧之苦心精诚,当为万众蹲拜。王佐生等同时向筹委会报告该灰窑并没有遵守规定而继续烧灰,他们提出要制订处罚规则,把罚金充公园建设费。筹委会接函后立刻转请市政府“饬局依照规定时间执行以重功令而维市民卫生”。
      
       (二)为城市创造新型的公共社交空间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文明进步的产物。城市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功能。之所以有这些功能,乃基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有这方面的需要。人们对于“玩”和交流的需要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清末,电影这一近代新兴的娱乐形式传到汕头,影院成了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清末杨少山的《汕头纪游竹枝词》就有“电戏都从外国来”的描述。中山公园为市民创造了另一个新型的公共社交空间,首先在都市中开辟了一个自然空间,使市民在繁忙都市生活中得有一自然悠闲之去处;同时通过游戏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儿童运动场、动物园以及影室等的设置,使公园的功能更加综合化、多元化,满足了市民对体育运动、游乐休闲、学习的追求。公园的开辟为近代汕头创建了又一个公共娱乐空间,为市民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业余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深受市民和政府的欢迎。
      民国17年8月28日,中山公园举行开幕典礼并开游艺会三天,吸引了大批的市民前往,“每天入场观览之市民,数愈三万,实为汕市空前之盛举”。当然每天三万游客肯定并不全是汕头市的居民,估计还包括毗邻公园的一些村子的村民。尽管如此,如果每天人场观览的人数是准确的话,以当时汕头人口不足14万的规模来说,比例确实很大。随着公园的景致日益优美,设施日臻完善,到公园游乐成为市民及周边村民的乐事,对于那些返乡的华侨来说,公园更是游览的首选之处。因而公园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时人谢雪影先生在《潮梅现象》中用优美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盛夏时节市民公园夜游图:
      
      每当盛夏逼人,日间市民率多蛰居,至夕阳西坠,则群莅园散步。园中尤推东隅水榭为最热闹,或饮水,或划艇……迨及皎月东升,晶蟾焕彩;此时暑气全消,熏风南来,夜情尤为幽美。远树幢幢舍烟,灯光碧叶掩映。士女成群,罗袂飘香,经纨团雪。倚栏湖际,则盈耳笙歇,趋闹避静,各适其宜。水榭中有乐园,饮冰处,营业之盛,供不及求,游客每有向隅之叹。偕者伴侣,更择林隈树隙,石凳小谈,又感万虑尽消,心神怡旷,真夏日极乐之园林,解忧之场所。如是直至中宵之后,凉露沾衣,银河倒影,月落丛林,而迷乱之夜于焉结束。
      
      民国20年,大同公司在公园创设大同游戏场,开演各种戏剧、放映电影,同其它戏院进行竞争。由于游戏场是霹天的,时常受天气影响,因而其时汕头还流传有“铜锣一响雨就来”的俗语。即使如此,大同游戏场因其地处公园这样的有利条件,一时间竟大受欢迎,收益甚丰,以致大同公司强烈反对公园筹委会要按合同收回场地重新公开招投标,事情最终得由市政府协调由大同公司加租完事。
      公园建设不单在于导市民于正当娱乐,还需要“使游人于陶情适性之余,得以灌输常识”。民国23年1月,公园筹委会大会议决在园东玉带桥旁旷地开设动物园,搜集各种动物 40余种以供游人赏玩,增加游人兴趣。园中所有动物均注明名字及出产地,使市民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动物的来源主要有二:一由委员会分函海内外各地热心家,广为征求;二为公园出资往各地购买。动物园开办数月,园中动物日多,参观者络绎不绝,事务日繁。但在游客之中,良莠不齐,时有不顾公益,以砂石竹竿拂击动物,以为取乐者,以致管理方面,感有顾此失彼之虞。
      中山公园还是汕头市一个理想的体育运动场所,市民可以在此进行各类体育活动。公园预留了大片空地以发展体育运动,民国13年,中山公园运动场建成,筑成了400米煤渣跑道、50米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并购置了各类体育设施。同年,汕头首届全市运动会在中山公园举行,有运动员数百人,分公开组和学校组及按年龄分级进行比赛。此外,公园还为小市民专门建设了儿童运动场,添置了专门设施如秋千、旋转木马、玩具等,所有入场运动者以15岁以下之男女童为限,16岁以上成年之男女不得使用,成为小市民运动娱乐的好去处。而社会各种机关、团体也往往假公园运动场开办各类游艺会以及进行各种球类比赛。
      政府和筹委会非常重视这个新兴的公共场所,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市民的公共行为,把公园塑造成训练市民、培育近代市民意识的场所。公园首先制订了《游园规则》,规则内容规定了游园时间,严禁任意践踏花圃、攀摘园内花木、取携或损坏园内器物,不准一切车马人园,严禁游人随处便溺,不得作违背善良风俗及政令禁止之事,严禁游人横卧椅上、任意唾痰、任意丢弃果皮渣滓等。后来又相继发布告禁止游人在公园内各地涂写凿刻字句、禁止船只在公园内沿河堤岸停泊等等。为保证规则得到遵守,公园鼓励互相监督,后来还设置专门的特务警察所进行约束。

你是本文的第3338位读者
来 源: 视信在线网
作 者: 陈海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