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人都知道,潮剧《柴房会》的情节取自饶平三饶的“打破鼓”传说。“打破鼓”的遗址就在我外婆住的宫仔坎巷附近,跟我们的老屋相距不到一百米。这种深厚的地方渊源,决定了《柴房会》不仅体现了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色彩。
地方戏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必须首先植根本地,被本地人接受和喜爱;然后才能开枝散叶,辐射到别的地方。潮汕方言一向以富于形象性著称。比如把丈夫叫做“安”,暗示他是让女人安定下来的对象。把女人叫做“姿娘”,花枝招展的味道就呼之欲出。把女儿叫做“走仔”,因为女儿长大,就是要离开娘家的。还有“个钱看做大铜锣”“走啊枝辫仔好晾衫”,都带着夸张跟诙谐色彩。这种富于生命力的表达一旦走进地方戏,不但让观众觉得风趣亲切,而且也会让戏剧在本地更加根深叶茂。《柴房会》能让海内外广受欢迎,方言台词功不可没。
方言入戏是塑造人物性格需要。一部剧中,人物性格是否立体全面,决定了戏剧的成败。语言就是人物性格的标签,是他们的“身份证”。比如李老三出场的台词:“虽无四两命,却有三分力”,通俗地暗示李老三出身贫苦,但是乐天知命,勤劳能干。李老三进了客店,跟店主的对话也风趣传神。“人客来往,被你当做货如轮转,无怪你父母生你这双圈钱目”。巧用比喻,又像揶揄,又像逢迎,体现了李老三的善于交际,到处“自来熟”的商贩本色,让画面充满喜剧感,让观众倍感亲切。“说什么恩德难忘,恶人不除世道乱,我免本免钱出点力”则是突出了他玩世不恭外表下,嫉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不求回报的豁达胸怀。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的方言,让李老三这个平凡又富于正义感的潮汕汉子形象呼之欲出、光彩照人。
方言入戏是剧情需要。戏里的主人公李老三跟莫二娘都是当时社会底层人物,草根出身决定了他们在语言上通俗浅显。一人一鬼,是怎样在立场上达成一致的?这里面同样的语言,有共同的阶级情感,也有同样的爱憎。有共鸣就有水到渠成的共盟,就有波澜起伏的剧情。语言的交流,让李老三这走街串巷过尽千帆的小贩在短时间对莫二娘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有了后来帮她报仇的义举。“共同语言”促进性格的磨合,也增进了情感的亲密度,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比如李老三得知莫二娘的不幸遭遇之后,气得痛骂:“骂一声贼阳春,你见利忘义虚情假爱,乌心肝,糜屎肚,人面兽心恶财狼,激得我李老三,恼火填胸气难耐。”长短句结合,节奏急促有力,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引导着观众入戏,达到心灵的共鸣跟净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以前社会,观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地方戏就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用通俗浅白的地方语言入戏,拉近了跟观众的距离,增强了戏剧的生命力。现在,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戏剧里的方言就是他们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发扬光大地域文化的宝库。就这点来说,《柴房会》有继往开来的地方历史意义。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