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字考倒人 姓氏鲜有闻——杂侃潮汕鄞姓 文化习俗 图1张

    鄞,不论标准音或潮语,与“银”同音,并不难读,但在日常生活中,能读对的不多。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生病了,到汕头市某大医院寻医。轮到我时,负责叫名的护士喊一声:“郑镇凯!”然后狠瞪了我一下,教训地说:“你以为你文化高呀?现在还写繁体字。”然后无商量地提笔将鄞字改成“郑”。原来,她把“鄞”看成郑的繁体“鄭”。难怪,鄞字僻,使用率极低,以此字为姓者稀少。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工具书对此字的注释仅仅是“地名”。“鄞”地名差点因为一个现代名人的一句话而被取消,是潮汕鄞姓救了它——
    鄞县人来寻找姓鄞的人
    2002年11月的一天,我接到原本素昧平生的汕头市发展银行副行长林贤增先生的电话。他约请我到某酒楼见见从浙江鄞县来的几个公务员并先道明本意:国务院批准鄞县撤县设区(隶属宁波市),但新的行政区域名称没有“鄞”字。其理论依据是上世纪50年代文学大师郭沫若说过,凡是仅作地名的文字应该淘汰。郭老先生开列的淘汰名单中,就有“鄞”。国务院趁鄞县撤县设区的契机,也把“鄞”撤掉了。这看似合乎情理的事,在鄞县却是反对声一片。原因是鄞县的商贸业很发达,鄞县在商界知名度很高,“鄞”字于鄞县人是一种商誉、无形资产。为了能使国务院收回成命,鄞县人四处奔走寻门路,曾在鄞县当过县长,当时任杭州市发展银行行长的金某,也被动员起来了。金行长到北京开全国发展银行行长会议时,与汕头的林贤增行长凑在一起,不知是有意或无意,向林行长提起这桩棘手之事。不料林行长一听,轻松地说:“请国务院改变这个命名决定又有何难?鄞字不该淘汰,它不仅是地名用字,还是姓氏用字呀。我的朋友鄞应忠,汕头市检察院的科长,《汕头日报》有个记者叫鄞镇凯。”深感失望的鄞县人得到此信息,喜出望外,派出政府部门的几个笔手立即直奔汕头而来。
    我给他们讲了潮汕鄞氏的基本情况并和潮安县庵埠镇仙溪村的鄞绵森先生陪这几个人在庵埠一带的鄞氏家庭串东走西,还陪他们到澄海冠陇山瞻仰鄞氏入潮一世祖义翁公的陵墓。他们拍了很多带鄞字的像,录了很多鄞家人的讲话,收集了大量鲜活的信息。临走,还向我索讨几本我的公开发行的个人专著。他们说,我们要这书上作者的名字有个鄞字。他们根据这些资料,不久在《宁波晚报》发刊了一篇题目为《寻找姓鄞的人》 的专访文章(该文有几处不实之处,如他们说鄞县人早在1990年就知道有鄞姓,既早知,何不早报告国务院呢?又如,他们借我的口强调潮汕鄞姓来自鄞县,事实恰恰相反,我强调不是),又不久,鄞县改建制,称为“宁波市鄞州区”。有谁知道,“鄞州区”名字的由来,潮汕鄞氏功不可没。更准确地说,潮汕人功不可没,首功当属林贤增。
    潮汕鄞氏来自何方?
    中国有位研究姓氏的教授,姓钱,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百家讲堂上对中国的姓氏说源道根,似乎中国之姓无所不知。揭阳市的鄞喜篷等鄞姓青年人很是高兴,特地上书向他求教鄞姓的来源。钱教授失语。听说国家图书馆资料库有中国自古及今姓氏的资料,潮州庵埠镇的鄞声伟向其寄足手续费,请求查出中国鄞姓的资料。得到的回复则是:查不到你需要的资料。鄞姓生活在中国的国土上至少有六七百年,却竟然未能在国家的资料库存个档,可知其稀有之程度。的确,鄞姓的人口很少,全国姓鄞的加起来可能还不够一万。全国有鄞姓聚族而居的省份可能只有福建、台湾、海南、广东。福建现有鄞姓人口二千多人,台湾有三四千人,这两支是同一宗,有族谱记载:“吾祖起元(源)于西凉关西国外离城二十里鄞家庄”,唐高祖乙丑年有鄞继善中进士,开基兄弟二人相随分居入闽。族望是“西河世家”(上世纪70年代写作“西湖世家”,疑是以讹传讹写错了)。海南省万宁市有一个鄞家村,半年前才被潮汕鄞姓人发现的,只有100多人,无族谱,无宗族辈序诗,所以迄今尚未能考出祖源何处。广东省鄞姓有三千多人(潮州600多人,汕头400多人,揭阳300多人,饶平100多人,海陆丰2000多人,丰顺100多人)。广东聚族而居的鄞姓是汴梁世家鄞仁一宗。(鄞仁,另文详介,此处不赘。)潮汕鄞氏的始祖鄞仁的墓碑刻着“明百岁”,《潮州府志》职官表中记载河南的鄞仁元朝至元年间由河南来潮州路任知事,然而, 《庵埠志》记载鄞氏是宋代入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认为,以《潮州府志》为证,鄞氏应是元代入潮,一世祖鄞仁是生于元逝于明横跨两个朝代的人。至于宋,自古“潮人耻说元事”,往往把发生在元朝的事往前搬到宋代。理顺这些关系,潮汕鄞姓之源就清晰了:元朝至元年间河南开封(古曾称汴梁)的鄞仁来潮州路做官,然后在此创祖藩衍后代。但是,再溯源头就难了——如今的开封地区找不到一个姓鄞的。
    按理说,鄞姓在潮汕开基已有六七百年之久,比照其它姓氏,其后裔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之众,然而,潮汕鄞氏只有三四千人。其主要原因是——
    多灾多难的族群
    鄞氏在明代,是潮汕望族,从文里沙池分基有仙溪鄞、溪头鄞、陇仔鄞、官里鄞、官路鄞、鄞厝村,各处都建立宗祠,沙池的世德堂最为雄伟壮观,是鄞氏大宗祠。族众中士农工商各业均有。明末清初,族中有富甲一方的鄞怀镜,他仅在文里就有一个可容三万石谷的仓库,该地因此而得名三万仓。在当时,鄞怀镜是鄞氏宗族一个标志性人物,然而,鄞怀镜最终落得身后寂寞,神主牌位被女儿带到夫家郭氏宗祠配祭。鄞怀镜何以身后如此凄凉?原来,鄞氏一族遭遇破乡之祸。清顺治年间,郑成功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帜,活跃在潮州一带。鄞氏族中的几个不良分子,利用祖传的几手鄞家拳鄞家棍,常在韩江水域截劫郑军粮草给养,惹怒郑成功。郑成功下令“逢鄞必杀”,其后果可想而知。避过郑成功的屠刀者,避不过接踵而来的康熙一年和康熙三年的两次“斥地”。鄞氏诸乡彻底破了。还好,破而不灭,趁着康熙八年的“复界”,有鄞氏劫后余生者回来重建家园。历200年,鄞氏又成为海阳县盛族。另外,200年前逃往各地并在那里开根结果的宗亲,也各成族群,其中有海陆丰、揭阳、饶平、丰顺。
    谁想到,鄞氏正值中兴之际,又招来飞天横祸。清朝咸丰年间,海阳人吴忠恕率乡人造反,鄞氏中大户者为求自保,不敢得罪草头王,多有钱粮馈吴。不久,吴忠恕兵败被杀。朝廷怪罪鄞姓资贼,皇帝下令诛杀潮汕鄞姓。圣旨传到府衙,有在衙内当差的庵埠籍乡亲偷偷赶回乡里通风报信,使鄞氏族人得以出逃,埋姓以苟全生命,多数从此下落不明。更有一大批逃避不及的,听从仙溪乡乡绅王龙岱的忠告,改挂王姓灯笼,照办者虽免祸,但改姓容易复姓难。至于高擎鄞字号灯笼的族亲,最后都倒在血泊中。已经定居海陆丰、揭阳、饶平、丰顺的鄞氏,因二百年来安分守纪过日子,当地官府不忍杀无辜,网开一面。鄞姓盛族之风从此不振。
    不忘根的族群
    风雨飘摇,兵士追杀,扶老携幼,惶惶然无目的地奔逃,奔逃。这是潮汕鄞氏当年祖源地受剿杀,乡众逃亡的惨状。现代人无法想到,这些人,尽管生路跋涉,却永远不会舍掉两件东西:家君的牌位和骨殖。陆丰的怀美公,丰顺的怀顺公,都是在郑成功破乡前就逝世了,儿孙在出逃时忘不了带上他们的遗骨和牌位,让他们在儿孙们开创的新家园安息。背负自己的父母的遗骨逃亡,是中华孝道文化的典型例子,也是根亲文化的典型例子。我还没有听说过潮汕其它族群有这样的文化现象。当然,鲜有像鄞姓一样多灾多难的族群。
    这个族群认根的另一个例子,是对辈序诗的认同。这个族群的辈序诗,是清朝嘉庆年间订立的,此乃鄞氏中兴之时期,离郑成功破乡的时间也即海陆丰、揭阳、丰顺、饶平宗亲逃离祖源地庵埠约130年,而潮汕各地鄞姓,除海丰仙溪堂派下之外,都认同这辈序诗,宗亲相见,以辈序诗认证。这说明一个问题,在灾难过后,逃亡各地的鄞氏宗亲都回祖源地寻亲认亲。他们共同订立了辈序诗,作为根的标志。
    鄞姓的人,在清代就两次遭杀戮灭绝。鄞,曾经是一个危险的姓,然而,还是有人勇敢地把它“姓下去”,留住“鄞”的根并为之感到自豪。有一个小故事:民国时期,某村一群某姓的孩子与一群鄞姓的孩子吵架。某姓的孩子骂鄞姓的孩子:“臭钱臭银(鄞)!”某姓的一位长者泪流满脸地跑来,叱住骂“臭钱臭银(鄞)”的小孩:“放肆!敢姓鄞的人是翘楚人,我们原早也是姓鄞的,我们无胆量才不敢姓鄞。”

你是本文的第997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4、26
作 者: 鄞镇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