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文化”第274期亡载有《杨万里笔下的潮汕风物》,其中谈到杨万里咏潮汕水利的诗有: 河水还高港水低,千支万派曲穿畦。 斗门一闭君休笑,要看水从人指挥。 随后读者来信,有说此诗是“写安徽的淮河地区”的,也有说“这很符合潮州气息”的。那么,如何适从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两点:一是此诗选自杨万里《诚斋集》中哪个专集;二是什么叫“圩田”。 杨万里—·生写过九个诗集:——、《江湖集》;二、《荆溪集》; 三、《西归集》;四、《南海集》;五、《朝天集》;六、《江西道院集》;七、《朝天续集》;八、《江东集》;九、《退休集》。身后由其子长孺编为《诚斋集》133卷。其中《南海集》是淳熙L年至九年(1180一一1182)在广州、潮州、惠州写的,时任广东常平茶盐和提点刑狱。杨万里咏潮的涛都出自这个专集。《江东集》是绍熙元年(1190)十月以后,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权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宫时写的。上引水利诗出自这个专集,题目是《圩丁词十解》,此诗是其第九首(我所据是《四库全书》本《诚斋集》卷三十二)。据诗前小序;此诗是他自溧水县(今属江苏,邻安 徽)蒲塘河舟行,“上自池阳,下至当涂”,视察圩田时写的。 圩田,又叫“围田”。是“江南地区濒湖低洼地区筑堤围垦而成的农田。《文献通考·田赋六》:江东水乡,堤河两涯,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辞海》,1999年版)圩田始于五代吴越之世,盛于宋元,至明清不衰。长江中游一带则称垸田。 范仲淹对圩田水利说得更详,他说:“江南应有圩田,每一圩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按:即“斗门”)。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范文正答手诏陈十事》) 回头看上引杨万里咏水利诗,他所讲河高港低,进水后分流灌溉,斗门(闸门)的控制由人,对照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及范仲淹对圩田水利的论述,是咏何处的水利,就—目了然了。 潮汕区虽“水网密布”但“区域内部,多丘陵台地”,韩江、练江、榕江三条河流,“沿江分布着被低丘陵隔开的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平原”。(《潮汕史》上册)像这样的地理条件,农田灌溉“要看水从人指挥”,在那时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永乐大典》卷5345有《海阳筑堤记》(淳熙三年,1192)、《新堤记》(宝祜三年,1253)两文,记载南宋时潮州修筑堤围的事,但那是为了防治水患而不是为了围田。历史上潮汕农民 种涂田(即媪田)、沙田,未闻有种什么“圩田”。圩田只在长江下游地区。 杨万里的《圩厂词十解》序云:“乡有圩长,岁晏(年末)水落,则集圩丁,闩具土石、捷枝(即供打桩用的杉木)以修圩”。圩长,是主管圩田堤防事务的人(《汉语词典》);圩丁,即佃耕圩田的农民。圩长、圩厂,不是“官称职事”、“夫役兵丁”(这里不是指军屯)。为什么圩丁筑堤时“万杵一鸣干畚上,大呼高唱总齐声”(《圩了词十解》其六),劳动情 绪这么高涨呢?已故的著名学者李剑农先生这么分析:“盖东南人口,日益增殖,对于耕地之需要与欲望亦日益增高;其初之兴筑堤垸者,固多属有力之豪强,然从事佃耕者皆属力田之农户,对于耕地有迫切之要求;且从事水乡围田之耕殖者,一熟可获厚利,若数岁不遇洪水决堤之患,佃耕者亦可成小康;故圩田之范围以次推广也”。(《宋元经济史稿》)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