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汕头古村落丛书》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汕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列入《潮汕文库》。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保护古村落文化。早在2006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便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作演讲,吹响了古村落保护的号角。接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出版了“中国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也编辑出版了“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2017年上半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根据杨方笙顾问的建议,对汕头古村落研究课题立项。后经与汕头市政协文史委研究决定,联合出版《汕头古村落丛书》(10册)。
接到组织主编这套丛书的任务后,我们马上拟定工作方案,2017年4月,邀请古村落研究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就丛书的编撰工作方案征求意见。会上,专家们分别就指导思想、编写对象、撰写内容、调研方法、文字篇幅、完成时限等相关问题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初步确定以国家和省已经认定的古村落作为主要编写对象。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建议,我们拟定了《<汕头古村落丛书>编写工作方案》,确定程洋冈、前美村、樟林村、鸥汀寨、蓬洲古村、鮀东古村、沟南村、凤岗村、南阳古村、下底村等10个村庄为对象,一个村庄一本小册子,每本4.5至6万字,并组成编写指导组,负责联系各书作者,联系单位等。
接着,根据全市古村落研究现状和研究队伍情况确定撰稿人,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本市潮学研究队伍,从中优先挑选,特别是在相关领域有研究成果、对特定村落有资料积累的研究者优先考虑。最终我们确定黄赞发(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陈作宏(潮汕历史文化资深学者)、陈跃子(澄海区文联主席)、陈坤达(汕头市作协副主席)等16人为撰写人员,分工相应的村落作为调研撰写对象。撰写队伍组成后,我们组织了一场集中学习,明确任务,统一书稿的体例,要求在两个月内拟出书稿提纲,半年内完成书稿。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及时推广编撰人员在调研编写工作中的好做法和新成果。如《凤岗村》的作者郑永耿在深入调研中发现了不少老照片、旧地契,我们便及时提醒有关作者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前美村》作者陈跃子较早拿出书稿,我们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把书稿发给需要的作者参考。另外,有一位书稿主撰人因病不幸逝世,我们便立即与相关方联系,推荐、充实撰写队伍。又有一个村落的主撰人因公务繁忙,一直没有动笔撰稿,我们推荐了市作协一位副主席作为该书的第一作者。此外,还有一个村落的作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资料欠缺,要求延迟时间、深入调研。当时离正式出版只有两个月时间。我们认真评估后认为,由于整套丛书的出版时间限制,交稿时间无法推迟,只好另行寻找替补方案。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摸查,发现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王惠早在多年前就在澄海后沟村进行一年多的调研,并给村里的几麻袋档案资料作编目,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我们决定把后沟村及时替补上去,为10册成套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编写丛书过程中,我们认真协调、处理好编写人员与编写指导组、编写人员与出版社编辑、编写指导组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及时排忧解难、化解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把编写意图及时与撰写人员沟通,随时掌握工作进度;把出版社的最新编写要求和体例、注释、标点符号等有关要求传达到位并落到实处;认真为撰写人员解决调查研究和编写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向出版社汇报工作进度,做到上下协调一致。由于做好了有关工作,使丛书编撰工作进展顺利,出版社对书稿质量也比较满意,按时完成出版任务。
其实,有关古村落题材的出版物,国家和省已有不少出版社陆续出版。但在一个市范围内,出版一套10个村落的丛书,在全国并不多见。《汕头古村落丛书》内容包括村史(移民史、华侨史)、历代教育、旧民居建筑、生产生活、物产、历史名人、民风民俗和活态文化,收入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历史资料、老碑刻、老匾额、老族谱、老地契等文物资料,熔历史文献、文物资料、潮汕民居、乡俗民风、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和未来乡村建设愿景于一炉,是一套“现代乡村小丛书”,引起了读者的关注。2019年,该丛书获第八届“潮学奖”二等奖。湖北省恩施州政协副主席张金榜还带领考察组专程到汕头市政协考察、学习“丛书”编辑出版经验。《汕头古村落丛书》出版发行不久,就有几个村落联系出版社再版重印。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