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有顾姓人口2377人(2001),在揭阳市姓氏人口中位列第97,这些顾姓人口有近1000人居住于普宁市流沙东街道溪心村。
  以顾姓的人口数论,在揭阳只能算是小姓。然而若用居住时间长短论,这个姓氏却算得上是揭阳“老”姓了,因为顾氏先人迁来揭阳,可溯至唐代,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普宁流沙,当地民谚有“未有西陇杜,先有溪心顾”之说。西陇杜氏的迁入,有多处地方历史文献记载,特别是杜氏先人杜竹轩与大颠法师之间的一段情谊,以及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马嘶岩的建设历史,都佐证了西陇杜氏是目前考证到的流沙地区较早的一支族群——唐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极不稳定,贼寇四起,社会极不安定,民不聊生,为避战乱,居住在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杜氏兄弟四人迁居海阳县莲阳(今属汕头市澄海区),后逢灾情,杜氏兄弟中的杜竹轩携带家眷迁居潮阳县马山古洞寨(今属普宁市池尾街道)。不久,大颠禅师(731~824)云游至此,与杜竹轩结识并一道学习研究佛法。两人相得甚欢,杜竹轩便将粮山施舍给大颠修道场弘扬佛学,净化民风,后又将马嘶岩前的田地施为香灯。
  因为马嘶岩寺地处深山,交通不利,杜竹轩又携家眷迁往平原地带,定居于练江北岸的东栅。当时,由于社会动乱不安,贼寇四起,危害民众安全,杜竹轩带领乡民捍御一乡,又在荒年开仓赈济乡民,多行仁义,功盖一方。潮州府遂上表朝廷封赐杜竹轩都尉官,杜竹轩因此被载入地方史册。杜竹轩的单传儿子杜西陇,聪明好学,文武兼备,谦虚谨慎,勤劳勇敢,在建设家园和荡平贼寇,御寇捍卫家乡的斗争中是杜竹轩的得力助手。为了改善水利,杜西陇还带头开辟了公婆母池及通往西地的水门仔渠。随着地貌水利的改观,杜氏财丁兴旺,村风大振,到唐开成元年(836),杜氏出了第一名秀才杜云壑。杜氏后人为了追念杜西陇的功德,把村名东栅改为西陇村。
  西陇村的得名,比其建村的时间稍后一些,可推算至唐开成元年。而民谚在流传时,也有可能将西陇建村的时间计为最早的时间(也因为建村时的名字东栅存在的时间不长),也即“未有西陇杜”的关键字眼不在“西陇”而在“杜”,因此,杜氏迁入今西陇村的时间便应溯至稍前的大颠创建马嘶岩道场的大历年间(766~779)。据此,顾氏最迟也应于这一时期迁入溪心村了。
  笔者在清代普宁县令萧麟趾编修的《普宁县志》上查到了溪心村的名字,这也许是这一村落见之于现有地方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萧麟趾于清乾隆六年(1741)至十一年任普宁县知县,在这本由他编修的《普宁县志》的卷一《乡寨》篇的第十页有“溪心仔”条,旁注“氵戎 (以下用~替代)水都七啚”,~水都是其时普宁县辖下3都之一,相当于今天的镇级建制,“啚”音tú,为“图”的古字,是乡下或边远地区的建制单位。同一页的“西陇”、“斗门”等条,均旁注为“~水都七啚”,这说明,在清代,这些村落都已经形成,并且是~水都辖下的第七啚的管辖范围。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溪心村的规模还不大,因为其时还被称为“溪心仔”,而凡被称为“仔”的地方,大致都是规模较小的村落。
  今溪心村有人口1300人,以农为主,主种水稻、甘薯,有4成的劳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工作,村里有建筑和服装加工企业10多家。村里还有建于明代的龙溪寺。属革命老区。

你是本文的第778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04-11
作 者: 阿 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