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的潮阳市,英歌艺术似群花竞艳,荣哉美也!在这英歌舞苑中,又有一朵英歌之花展姿挺秀,香飘羊城,并通过“卫星”的传送,使花香飘得更远更远。它,就是潮阳城南新宫忠精英歌队表演的英歌舞。
    忠精英歌队的“英雄好汉”,手蓄暗力,棒见猛劲,舞起英歌,生气虎虎。行家观其表演,赞其具有“武”味,即以其“八下槌”组成的套路来说,便显得沉实而有力度,若把舞棒(英歌槌)抛开,实际上就是一套拳术。是的,出手不凡、英风不减、又能教槌、又能主鼓的英歌教练肖锦波,就出身于武术世家。教练邱昭洪,当年在竹器厂当工人时,便已是英歌队里的一条好汉。今年65岁的老教练、人称“鼓师”的陈鸿根,老当益壮,豪气不逊当年。常言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在这样的教练的悉心传授下,忠精英歌队员于奋舞时所展示的力度与气质,就有其必然的根基了。
    忠精英歌舞,按其风格特点,属中板英歌,打的是“八下槌”,而这“八下槌”是从传统的“七下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创新、发展的。运用的槌式,有“倒拖枪”、“落地煞”、“批拍手”等等。且说“批拍手”,舞动起来,是槌无虚送,既批又拍,大有左右开弓之势,劲猛使时,势展槌冲,足令左右对方无法逼近,可见其势之锐;论舞步,单说舞者那双足八字向的“半蹲式”架马(也称“八字软弓马”),其腿部承受之力就小视不得。你看他,上身劲挺,整个体躯的重心要赖半蹲的双足来支撑,两腿如果力度不够,则难以保持体躯的平衡。据行家说:这种半蹲式,较之全蹲式或全立式,难度都要大得很多,而要练得如斯腿力,绝非旦夕之功。当然,舞者所摆的架马并非仅此,而是多姿多彩的,除了上面所说的外,还有诸如“前弓后堵马”、平八字马”、“地煞马”、“丁字马”……。而这些足部的架式。是根据手势、槌路的不同而相应施展的。脚步、手势、槌式、身段等的有机而微妙的契合,很好地体现其英歌艺术的特色。
    基于英歌舞乃属广场情绪舞蹈的艺术特征,忠精英歌队的“好汉”们,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精益求精。他们决心在强化情绪上打主意,于丰富艺术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说,他们敢于在继承中求发展,勇于在实践中抓创新。
    如何发展?怎样创新?这里有例为证:据英歌队队长陈开烈和其他英歌老艺人的介绍,他们的英歌,按照老传统是不能“开声”的。如今为了强化情绪,队员们舞至酣畅、激越时,不但开了声,而且开的是吼喝式的群声。众声共鸣,使得本来粗犷的英歌更增阳刚之气。正如当地群众看了表演后,都说他们的英歌更有气势了;为了丰富英歌艺术,他们在原有精熟的“八下槌”的基础上,新创了“十下槌”,而新创的“十下槌”又不是与原来的“八下槌”泾渭分开,而是水乳交融,老“八下”与新“十下”,是作为该英歌舞的整体而施展的。由于槌式套路增多,因而艺术风采更美,韵味更浓。
    忠精英歌舞还有一妙,那就是:打击乐队中的司鼓者,艺术化地领头穿行于舞蹈队列之间,打钹敲锣者,或尾随穿行,或定位排立,或作为舞蹈圈中的轴心,或作为舞蹈方阵的屏衬。我尤其欣赏司鼓者那既打出鼓花、又展出腿力的“妙姿”。你看他,或趱步前趋,或侧体斜移,或金鸡独立,或单腿旋身……,把一个掌握节奏、凭鼓导阵的指挥者表演得有板有式,这难道不是妙在其中么?!
    英歌舞,英歌舞,英歌要靠“英雄”舞。我觉得:忠精英歌队的队员劲头是大的,情绪是高的。在这里,我饶有兴趣地要引出一段小插曲:昔年曾是英歌好手,如今仍恋英歌风神的年逾花甲的翁溪伯,他鼓励其子翁丁侠参加英歌队,并怀着“盼儿作台柱,望子成英雄”的严父爱心,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在家里爽然摆开架马,手把手地教子打英歌。好一个“英歌头槌”翁丁侠,果然从其父身上学得舞里套路,舞外功夫,豪风锐气,堪赞堪扬。总之,正是由于队员劲头大,才能够不辞劳累,勤练苦练,练出硬功;正是由于队员情绪高,才能够在表演时,抖擞精神,使出解数。但愿忠精英歌队员永葆艺术青春,让英歌队在潮阳这个“英歌之乡”中,作为“乡”里的又一支劲旅,再赢美誉再争光。    (原载1997年7月29日《潮阳报》)

你是本文的第2299位读者
来 源: 《舞在潮阳》
作 者: 林升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