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潮阳民间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它与潮阳笛套音乐、潮阳英歌舞并列为潮阳民间艺术三大瑰宝。潮阳剪纸大多采用阳剪,剔除较多的空白面积,构图简练,花样繁多,线条纤细,古朴传神,形象逼真。潮汕知名剪纸艺人郑羽先生不仅继承其优秀传统,且勇于创新,成绩斐然。

    上世纪40年代,郑羽高中毕业后,只有十几岁的他,就参加汕头抽纱设计的训练班,受到著名画家米谷的指导。由此他对美术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深感抽纱设计同潮阳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许就是他后来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剪纸艺人的因果关系。解放后在学习中他的艺术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他把其艺术才华与灵气,倾注于剪纸艺术。他在当学校美术教员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大批剪纸作品,被《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农民报》、《汕头日报》选用刊登,有的还上了京城的报纸,他的作品参加过广东省民间剪纸、民间艺术展,也参加过陕西、湖南、广东三省剪纸联展,得过多次省、地级奖励,还有5件作品被广东艺术馆收藏。

    文革时期,广东省著名作家秦牧、岑桑等一行几人来到潮阳,专门约见了剪纸艺人郑羽。于是郑羽把几年来见诸报刊和参加展览的得意之作,拿出来给两位文学巨匠观看,请他俩指导。他们边喝潮汕工夫茶,边谈艺。秦牧用流利的家乡话同郑羽交谈。当他看到了郑羽的剪纸《赶集》、《拾贝》、《渔归》、《斗鸡》等一批作品,画面上都有表现潮汕特色的竹笠、花篮、脚屐、香蕉、木瓜等等,非常高兴,赞赏郑羽的“剪纸功底厚,潮汕味道浓,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秦牧还说:“你的剪纸艺术,一定要注意有地方特色和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今后应着重放在沿海,多到海门走走、看看,多反映沿海和渔村的生活,这样你的作品才有特色,你的剪纸艺术才有广阔的前途。”秦牧的指点,郑羽都字字牢记,刻在脑海里。

    当时的郑羽。其编制仍在学校,但经常被县宣传文化部门借用搞各类展览的美术设计,直到调到县电影公司、电影院、影剧院负责美工后,又深入农村山区、渔村搜集创作素材。由此,他继承了潮阳剪纸的优秀传统,改变了过去单纯只有剪吉草瑞花,祥禽珍兽,历史人物,戏剧故事,而是勇于创新,敢于表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题材。先后创作了有反映海门渔民生活的《海》、《出海》、《战海涛》、《归》、《织网》、《渔家女》;反映农村生活的《赶集》、《选种》、《开镰》、《丰收季节》、《运粮》、《回娘家》;有歌颂计划生育的《优生》……等等。其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充分表现了潮汕的地方特色,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表现了其刀法精细,构图严谨,虚实结合,粗犷奔放,清新流畅特点,让人叹为观止。几十年来,他发表于市、省级以上的报刊作品有近百件,参加各级展览的作品有100多件,1997年自办的“郑羽画展”,除国画外,剪纸作品有40多件。

    郑羽先生1983年退休后,更潜心于美术创作,边创作国画,边搞剪纸,创作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后新气象的《初进城》、《外来妹》、《清洁工》、《休息》;有反映民间艺术的《英歌舞》、《吹鼓手》,潮剧的《柴房会》、《桃花过渡》、《潘金莲》;有反映潮汕民俗的《臼米》、《磨砻》、《吹灶》;有反映反腐倡廉的《万里通宝》等,其中有40多件作品在区(县)级以上各级报刊发表,有50多件参加各级展览。

    为了不让潮阳剪纸艺术失传,他是参加“十个一”活动的志愿者,勇于在青少年中做传帮带的工作。潮阳文化馆举办的“青少年美术培训班”,他上剪纸艺术课,讲潮阳剪纸的发展史,讲剪纸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刀法的运用等等,现场示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学员,为剪纸艺术的传帮带作出贡献。

    郑羽先生今年已80岁,经济并不富裕,平常过的是清淡的日子。2003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记者到他家拍摄剪纸作品时,看了他家的摆设和家中的剪纸作品,感慨地说:“郑老!你家生活虽清淡,但艺术财产是富足的。”这是对郑羽的正确评价。他家中目前有一摞从上世纪50年代起积存起来的剪纸作品,这些就是他最得意的精神财富。看着这些心血的结晶,心爱的宝贝,他曾萌生结集出书的念头,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困扰,这个多年夙愿无法实现。前段,省委副书记蔡东士来到潮阳视察工作,知道郑羽先生为潮阳的剪纸艺术呕心沥血,特地会见郑羽伉俪,同时拍板支持他结集出版《郑羽剪纸艺术》一书,并为该书题写书名,由此终于圆了郑羽先生结集出书的梦。

    

你是本文的第145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5-11-13
作 者: 陈景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