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郎官范昌谷定居潮阳,子孙遍布潮汕海陆丰和江苏吴县等地,北宋范仲淹是范昌谷第二十世孙

    范氏出尧裔孙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隰逃奔晋国,为士师。隰之子,以官名改姓士。裔孙士会任晋上卿,封于范(今山西高平),子孙又以封邑之名为姓。范氏后代子孙逐步向东南繁衍,均以发祥地高平为郡望。
    潮阳范姓是有文记载的最早入潮者。据饶宗颐《潮州志·民族志》载:“永嘉之乱,南来者为多。晋时徙潮州者有潮阳范氏。”《海阳县志》云:“范思颙十世祖昌谷,仁晋郎官,始辟榛莽于潮阳。此潮州氏族有文化可考之最古者。”
    晋怀帝永嘉时八王之乱,北方土族,纷纷南渡。范昌谷是入潮第一家。他来到当时尚属荒僻海角的潮阳,辟榛莽,历艰辛,为开发潮阳作出了贡献。他去世后葬于虎山上(今潮阳市政府大楼处)。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文公刺潮时,将县城由临昆山麓迁至新兴乡之潮阳(今市区)。时昌谷第11代孙范思颙感韩文公之诚,顺乎大义。毅然将始祖墓莹地献出建县衙,原墓柩则改葬于西山山仔乾(俗称石亭墓)。可惜1987年建林柏欣中学时,被施工单位炸毁,遗迹荡然无存。
    范思颙之后,因历代族谱失传,以致范氏子孙繁衍情况不详。但从一些侧面材料可见端倪。宋淳熙八年(1181),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广东提举参加平沈师寇之役,凯旋后游潮阳,写有《宿范氏庄》(和平范厝)等多首诗。从诗文约略可知昌谷裔孙居潮情况。又今棉城与和平上寨,尚散居所谓范族“传房子孙”。而大埔范谱中,也有“潮阳有范氏古族”之句。由此可见范昌谷在潮阳直接留传的子孙,一直传衍至今。至于南宋末以后,和平中寨、凤善,陈店溪口,南山崎溪等地的范姓子孙,其源来自大埔清溪,但追源溯流,其始祖原来便是昔年来潮定居的范昌谷。据收藏《潮阳范氏族谱》的耆老所言,范昌谷之后,有一部分子孙为求仕进,宦游北徙吴兴地,开创吴县一派致政。范仲淹乃范昌谷第20世孙,而平创和平中寨、凤善范族的范致政,则是范仲淹第9代孙,也为范昌谷的第28代裔孙。
    范致政开创和平、陈店等地范族,可算是代表吴县范氏子孙返回祖居故里,振作了潮阳范氏式微之势。原来范仲淹子纯仁,也为北宋名臣,因“忤上意,贬永州”(福建永定州,即莆田地),并在该地居留。其第5代孙松岗徙大埔清溪,再传二代为致政。范致政青年时游学辟望乡等地,后至莆田任教谕。期满,因潮阳范族为祖籍宗亲,故“自莆来棉,以为同宗”(见陆丰范姓家谱),在和平中寨开墓。他娶桥头曾氏女为妻,生2子(文紫、文勋),后任海丰令,再收庶室莫氏,生2子(范相、范助),分创甲子范族。今和平、甲子两地,各传衍28世,共有人口3万多人。
    明代以后,和平范族兴旺发达。族人好学上进,多有建树。元代范我津中进士。明代范应午中进士,嘉靖时范时芳等四人中举人,后先行六县县令。清代名儒范家驹登进士,授梧州知府。至于现今,范氏子孙仍好文成风,学有所成。以和平一地而言,出洋留学,获博士学位6名,大学毕业生41名。今和平中寨、凤善共5000多人,和平新和200多人,陈店溪口2000多人。红场崎溪700多人,井都又山500多人,棉城市区200多人。
    潮阳范氏子孙,急公好义,多有善举,饮誉乡邦。唐代时,11世孙范思颙济穷解危,多行善事,“义概可风”称誉,铭载县志。元代范天麟于至正九年为兴学重教,让宅地建明伦堂(现市府招待所及武装部之所),县尹雷杭勒碑于学宫。明代进士范应午,斥资修桥、修建“报德堂”,行善济民,以“多有善举”,祀于“报德堂”中。清同治六年,范德盛捐巨资修复被台风暴潮冲毁的和平大桥七孔。范氏子孙造福于民者,不胜枚举。

  

你是本文的第1687位读者
来 源: 《潮汕百家姓》
作 者: 范上国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