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有代谢,人事有枯荣,风水轮流转。荣时门庭若市,宾客盈门,争利趋炎,巴结逢迎,这是人情世事题中应有之义。要不然,怎么会人人都看重荣华富贵呢?姓氏本来不过是一种符号,不过用以区别甲乙丙丁、阿猫阿狗——说穿了,如此而已。但几千年来,这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代号,却饱和人的枯荣挂上了钩。于是,也跟着演出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活剧。
  这是因为中国的姓氏被人为地涂抹上一层贵贱的色彩。汉代、三国、两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讲究门第、郡望、血统。汉代推王、黄、崔、卢为四大姓。东晋则看重王、谢两姓。李唐皇朝建立之后,“李”便成了首屈一指的“国姓”。李氏皇帝为了笼络人心,也为了壮大李家阵容,喜欢对臣僚赐姓。如有名的隋朝旧臣徐绩徐茂公,归顺唐朝之后,李世民就踢姓“李”。变成了李绩。在历朝历代中,唐朝是赐姓最多的。同时,外族为了表示对中央政权的忠诚,也放弃原来的姓氏,依附李姓旗下。于是,李姓的队伍到了唐代以后,就越来越庞大了。天下人莫不以姓孪为荣,翻开新旧《唐书》,除李家皇室人物之外,宰相、尚书、将军、刺史、藩镇
、文人学士,不难发现李姓人物一大串。
  李的得姓本来是很坎坷曲折的。李氏系出颛须帝高阳氏,颛顼生了女华,女华的儿子咎繇当了舜的大理(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长官)。由于当时有以官为姓的习惯,咎繇的后代就以“理”为姓。到了殷商时代,理氏后人理微被时王处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来到伊侯之墟。山中无钱无粮,母子饥饿难耐,一抬头忽见一棵树上长着累累野果,就摘这种不知名的果子充饥,终于保往了性命。利贞脱险之后,再也不敢姓“理”了。忽然想起是树木的果子救活了他,就取胜“木子”。后来嫌“木子”不好听,就把两个字组合成一个字—
—“李”,但仍取“理”这个音,算是两方面都可兼顾。这便是“李”的得胜由来。2000年后,因“木子”而得胜的李氏,已是显荣显贵,坐上”天下第一姓”的交椅了。  
    但是荣华富贵三春梦,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李氏从辉煌落人劫难,黄巢推翻了李家皇朝,李姓人家在劫难逃。那些已享尽了好几代荣华富贵的世胃簪缨的人家,现在尝一下困顿滋味或许在情理之中,但那些跟皇室三竿子打不着、根本就没有直接关联、只因沾了个“李”字而倒霉的人家也有不少。
  但是,如何说得情呢?没有办法,逃难吧,改姓吧。原来那些外姓依阳李氏的,纷纷改回去。原本姓李的,也再不敢姓李了。澄海县有个全国所无、潮汕独有的姓氏——蚁。据说他们原来姓李,后来为避祸才改胜“蚁”。于佑任和吴稚晕晖说他们是“假托微命”,话很含蓄。好像有意留下谜底给大家猜。他们是不是李唐之后呢?不敢评说,留给他们自己回答。
  但现在聚居江西婺源的胡氏,便承认自己是李唐之后。唐朝末年,李氏宗室面临灭顶之灾,未温已下令把他们一家于斩尽杀绝。当时看管他们的狱卒中有一位姓胡的,很同情他们,放他们出来,和他们一起逃到江西婺源隐居。为报答这位姓胡狱卒的救命之恩,李氏遂认他为父,改姓胡。
  如今的中国胡姓有两大聚居地,一是安徽绩溪,一是江西婺源(婺源以前也属安徽)。这由李唐而后改牲的江西婺源胡氏,现在词堂里同时奉把两位祖宗,一位是李渊,一位便是那值姓胡的救命恩人。进入宋代以后,他们本可以恢复李姓,但为了不忘救命恩人,仍一直姓胡。只是有了祭礼大典,才两位祖宗一起祭拜。据说这出自帝裔的胡姓人家,颇有乃祖遗风,与其他胡氏在行为举止上有许多不同,显著特点是注重教育,而且善于经商,是典型的儒商作风。明清两代的敖商多出自爱源胡氏。中央电视台的《百家姓》专栏还作了介绍。可惜潮汕朗氏还找不到与婺源胡氏的联系线索,所以不在此多费笔墨。还是谈一谈赵氏吧。
  潮汕赵氏中有一支的经历,跟上面提到的李胡氏有许多相似之处。
  赵是宋代孙秀才编的《百家姓》的开篇首姓,旧时开馆蒙童,是要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背得滚瓜烂熟的。赵氏系出赢姓,伯益之后。据说伯益善调鸟音,按现在的说法,伯益是宫廷驯鸟师。一说伯益是东夷族中鸟夷的首领,鸟夷的图腾是凤凰,赵是凤凰的传人。传至伯益第十三代叫造父,他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都爱收养天下名马,善长狞猎,故被封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专为他调教马匹。周穆王是古代一位有名的风流皇帝,最喜欢漫无边际地旅游。造父在桃林(今华山一带)物色到八匹能日行千里的骏马,经过调数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命人造了辆异常华丽的马车,让造父驾驭,自己由神骏驮着周游天下,一直到西天去会皇母娘娘,在瑶池皇母那里享受了好一番风流快乐。回来后大喜,把赵城封赏给造父。
  又传了七代,周幽王无道,造父的七世孙叔带弃周奔晋。叔带的后代就以受封地为姓,称赵氏。赵氏在晋国很有势力,世代为大夫,战国后又三分晋国土地,建立赵国。看样子,赵这个姓氏从一开始就很能干、狠孔武呢。到了五代十国后期,赵氏出了赵匡胤、赵匡义兄弟。赵匡胤于陈桥驿实行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建立宋朝,取代后周。宋朝传园三百多年。蒙古人来了,赵宋皇室就遭殃了。
  那么,赵氏又是如何进入潮汕的呢?根据台湾《台北县西盛赵氏族谱》记载广有一段与潮汕赵氏有关的软事:
  元兵攻陷南宋京城时,赵氏族人大祸临头。有一位属于魏王赵廷美支系的人物,叫赵若和。他奉畅太后之命,带少帝(即宋帝昺)一路逃奔,由福建人广东。一直逃到新会崖山,与元军发生激战,师溃帝死。赵若和就带了16条船跟黄倍御(谱中无列名)、许达甫夺港逃出。由海路来到福建;上岸隐居于福建漳浦银坑。
  后来,福建有人又以宋朝宗室赵王的名义举兵抗元,元军到处悬赏捕杀赵王。赵若和恐祸及自身,就埋名改姓为黄。终其一生,都不敢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来,这一支“赵黄”氏中,有一些移居广东潮阳,另有人迁移到江西信丰县。到了赵若和第三代,明朝已取代了元朝,赵宋宗室可以公开露面了,但赵若和到死仍守曰如瓶,连自己孙子也不敢告诉他本姓。一直到拱武十八年,漳浦有一位叫赵惠宫的人,要娶银坑黄姓女子为妻,才有跟随赵若和多年的老家丁的儿子出来阻止。这位老家丁临终前把主人真实身份告诉儿子,井把一本族谱也交给他。老家丁的儿子拿着族谱,来找老主人的儿子,说:“不能通婚呀,赵、黄原本同姓。”并翻开族谱来证明。至此才真相大白,赵若和后代禀明官府,恢复原来姓氏——赵。康熙年间,这一支系又有人移居台湾。在台北西盛,赵氏算是盛族。
  谱中还郑重申明,现在广东潮阳有他们的同宗。潮阳是潮汕赵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宋代就出有赵师正、赵师宣、赵师巫三兄弟同为进士。潮阳赵氏有多个支系,不知哪一个定系跟赵若和这一族有血缘上的关系,他们的族谱中不知有这段记载否?
  潮汕赵姓的另一支系,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后代。赵区胤有兄弟五人,长、幼早亡。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宗亲世系主要由赵匡胤、赵匡义和魏王赵廷美三支组成。收入《宋史·宗亲世系表》的人物共有12万人之多。其中十至十二世三代人竞占了世系表的一半,可见其繁衍速度之快。无怪乎元朝建立之后,要下令杀尽天下赵姓人。后来皇帝怕引起更大反抗才收回诏令。
  属于赵匡胤嫡系的以“德、惟、从、世、今、予、伯、师、希、专、孟、由”为字派,以分昭穆。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年间,赵匡胤的第七代后裔、“伯”字派人物赵伯全奉宗室之命,率八子入潮州,居住在城内使和坊。到了元代,就搬到乡下居住,于饶平隆都南溪创乡立业。
  这一派的赵氏子孙,比较幸运。他们居住乡间后好像未受到什么大的厄难,可能是由于南溪当时比较偏僻,所以居于其间的赵氏发展很快,清代以后又有人移居澄海东陇。

你是本文的第2240位读者
来 源: 潮汕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