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功夫茶与紫砂壶 品茗或广东人所谓“饮茶”,有中国“国饮”之称。由於制茶方式从早期唐宋末茶发展到後来明清的散茶,饮茶的方式亦由煮饮冲调之法,变而为浸泡细啜的品尝。前者碾碎茶叶,杂以其他如果品香料等,冲水服用;後者为求品味茶之甘香,讲究茶叶的揉制。於是,饮茶器具随而改变,由茶注、茶碗变而为茶壶、茶杯。前者重茶碗,後者重茶壶。 明清以来,虽然景德镇是瓷器之都,但说到茶壶,却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壶独领风骚。有趣的是,宜兴邻近江浙一带的品茗人士,著重的是紫砂壶反映的文人品味,讲究壶的造型、雕工、款识等。而远离宜兴的闽南、粤东一带则发展了「功夫茶」文化,认为冲泡之功在一把好的宜兴茶壶,紫砂壶成是为茶文化的主角,而要求的,只不过是一把素身的紫砂小壶。 功夫茶发展了一套相当严密完备的冲泡一壶好茶的程式。如果流於形式,会以为讲究的只是茶叶、茶具以至泡饮的方法,但实质上功夫茶最讲究的是饮一杯好茶;一杯香浓味甘的好茶。功夫茶引人入胜之处,袁枚在《随园食单》描写得最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味有馀甘。一杯以後,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因此,经验总结下来,便有所谓功夫茶“四宝”:孟臣壶(小紫砂茶壶)、若琛瓯(小薄瓷杯)、玉书(石畏)(烧水小陶壶)、潮汕烘炉。其中,薄瓷杯来自江西景德镇或就近的广东枫溪,烧水的陶壶亦是广东枫溪所制,烘炉是潮汕的出品,唯有茶壶来自“遥远”的宜兴——远道而来的宜兴紫砂壶固然是至为珍贵的。 或亦因此,在闽南,至少自清代以来,以砂壶陪葬成为葬俗的一部分,而且,对外人也许匪夷所思的是,人们除了喜用砂壶陪葬外,乐於使用墓中出土的砂壶,认为阴气十足,清热解毒,以致近代开地施工,涉及墓地的话,总会有砂壶出土。 二 出士紫砂壶 明万历户、工部侍郎卢维祯墓(1610年)出土的时大彬壶,是闽南地区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紫砂壶。无论该壶是真品抑或仿品,可贵的是,该壶提供了十七世纪初期时大彬壶的一个可能式样。 其次,既有确实年代可考,又有整套茶具出土的,是1990年7月,福建省漳浦县一座乾隆二十三年(1758)蓝国威夫妇墓。该墓出土功夫茶茶具一套,包括有:壶、盘、杯和茶叶罐。介绍如下: (l)紫砂壶一,“丙午仲夏,鸣远仿古”;迄款、“鸣”椭圆形、“远”方形印。鼓圆壶身,栗红色、梨皮表面、底径5.6、腹径8、通高5.2厘米。 (2)茶盘一。白釉墨彩,绘山水人物,一老者坐竹篷小船隐现於芦苇丛中。底径14、口径16、高2.6厘米。 (3)杯四只。杯底青花“若琛珍藏”款。敞口,斜直壁,满白釉,白釉绘鹭鸶荷花图。底径3、口径6.7、高3厘米。 (4)锡茶叶罐椭圆形罐,装满茶叶,内有墨书“素心”二字纸片,应为茶叶品名。 茶具用於墓葬,可见当地人士对茶具珍重的程度。此外,同一地区的另一墓出土一件胎土、色泽、大小相若,造型略有不同的圆壶,器底阴刻八字:“壬子仲冬,名人法古”款、另有“鸣”椭圆形、“远”方形印各一。而见於著录的则有《茗壶图录》的浴後妃子壶:器底阴刻“丁未杏月,鸣远仿古’款、另有“鸣”椭圆形、“远”方形印各一。唯根据款识印章,如谓这批壶都是陈鸣远所制,不无可疑。因为1984年出土的一壶,体积略小,造工、陶色均极类似,刻款及印章却是两样:“诗人作伴,文士同居”刻款、“时”及“大彬”印各一。由於所谓时大彬壶与陈鸣远壶的手法极其相近,笔者以为,足以反证都不是时大彬与陈鸣远的作品。 有趣的是,同样是乾隆时期的杭州出土的紫砂壶就很不一样。杭州一座有乾隆年号墓志的墓出土紫砂器三件,与饮茶有关的是一件彩绘山水紫砂壶。壶的造型独特,是有流有盖四棱形的盅,盖顶堆塑连枝叶的双桃,著色,器身两侧彩绘山水,通高9.5厘米。壶底有椭圆形戳印,但印文不可辨释:壶底及盖内均用料彩写“王伦”二字。 同墓出土两件紫砂水盂,一件百果盂和一件螺形盂,同样手工精巧,反映的是康熙以来盛行的风格,而釉上彩绘砂壶,正是当时的宫中风尚。杭州并不盛行功夫茶,所用壶也不一样。 三 传世孟臣壶 清光绪年间不少笔记记录孟臣壶和功夫茶的关系,常被徵引,举例如下: (1)连横《茗谈》:漳、泉、潮三府品茗,“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 (2)金武祥《海珠边琐》:“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 (3)施鸿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面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闽南民间评价紫砂壶的级别,流行的谚语是: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据云无名指供春壶、思亭是来自署名思亭的壶、孟臣是惠孟臣壶、逸公是惠逸公壶。结果是,孟臣壶亦同时是一切砂壶的别称,这除了可见闽南人笼统地认定孟臣壶是最好的砂壶外,亦说明何以孟臣壶比比皆是。亦因此,孟臣壶年代跨度大,造工精粗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宜兴出品以外,还有当地出品:“有部分明显出自广东潮州一带,此类多以红陶为胎、外施赭红色化妆土,虽亦出自地下,但极易被区分出来,古董商称之为「土罐」。” 概而言之,孟臣壶常见的壶式是扁鼓形或梨形。底有孟臣的刻款及印款两种。刻款最常见的是五言或七言诗句加上签名款,例如:“云入津西一片明,孟臣制”(《阳羡砂壶图考》);“八月湖水平,孟臣”(《茗壶图录》);“三山半落青天外,孟臣制”(1970年出土);“香在兰居味□茶,孟臣制”(1989年出土)。亦有不是诗句而是堂名款者,如“文杏馆孟臣制”(张燕昌藏品,《阳羡砂壶图考》)至於常见的是印章款,一般是“惠”圆形、“孟臣”方印各一。传世孟臣壶之中,较突出的是刻有不同年款的壶: (1)天启 1627 朱砂梨皮小壶底刻:“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宜兴陶器图谱》116及《阳羡砂壶图考》,此壶现存日本。) (2)天启 1627 白砂大壶底刻:“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巨制”(《宜兴陶器图谱》117及《阳羡砂壶图考》) (3)顺治/康熙/乾隆 1652/1712/1762 贴花圆壶壶底刻:“壬辰仲秋荆溪惠孟臣制”(KSLO图版.11) (4)雍正 1724 磨光束腰小壶壶底刻:“雍正二年甲辰”(KSLO 图版20) (5)乾隆 1748 朱泥圆壶壶底刻:“乾隆十三年制”(《宜兴紫砂珍赏》图版029,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虚斋名陶录》按语:“余见其作品极多,皆朴雅可玩,则孟臣亦乾隆时一作家也。”) 四 结论 为了推求孟臣壶的可靠年年代,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曾将馆藏的四把孟臣壶进行热释光科学鉴证,结果是各壶年代早晚不一。大小相若的两把梨形壶,热释光测定年代的平均值是1820年和1920年,相差为一百年。其中年代较早的一把壶,测定年代的平均值为1770年,是一把高身小圆壶,紫泥,底有刻款“南湖秋水夜弄烟,孟臣制。” 结论下来,孟臣壶的地位是由功夫茶建立,孟臣壶的年代无从判定,孟臣壶的风格亦可谓不拘一格,而孟臣壶优劣的评定,基本上是“以老为尚”。
主要参考文献: 奥兰田1878:(奥三郎兵卫)《茗壶图录》,东京,明治九年。此书是日本关於紫砂壶的最早著作,今本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上海,神州国光祉,1947。 李景康、张虹1937:《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香港,八壶山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年重版。 詹勋华1982:《宜兴陶器图谱》,台北,南天书局。 K.S.Lo 1986: The Stonewares 0f Yixing HongKong. 阮平尔1988:《杭州乾隆时期墓出土的紫砂器》,《东南文化》1988年2期。 王文径1989:《明万、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东南文化》1989年3期。 王文径1991:《清蓝国威墓和陈鸣远制紫砂壶》,《东南文化》1991年3期。 王文径199?:《明朝归去路倒连一闽南出土紫砂壶侧记》,《东南文化》。 顾景舟1992:《宜兴紫砂珍赏》,香港,三联书店。 林长华1992:《功夫茶具“四件宝”》,《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
|
你是本文的第2542位读者 来 源: http://www.czpp.com 作 者: 黎淑仪(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