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陆姓多为陆秀夫后裔,多尊陆繇为开基祖,人口约3万。“地有灵长得忠魂依海岛,天报德至今后嗣遍潮州”,这是蔡起贤先生题南澳陆秀夫墓所作的楹联。从中可以看出,潮汕陆姓,多为南宋名臣陆秀夫之后。
    陆姓来源
    陆姓同中华民族的其他姓氏一样,来源复杂,但主要的有四支:其一是黄帝的后代颛顼之孙名吴回,其子名陆终被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由于陆终在陆乡成绩卓著,名声显赫,世人为称颂其在陆乡功绩,遂将陆终所在的封邑陆乡当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的后代中便有人以陆为姓;其二是战国时,陈完(陈历公陈佗之子)十世孙齐宣王,其子名通,被封陆乡,其子孙后来也以陆为姓;其三是春秋时,有个国家叫陆浑国,陆浑国被灭亡后,陆浑国国王的子孙也以陆为姓;其四是北朝时期,鲜卑族中有三字姓氏步陆孤氏,为便于称呼,魏孝文帝将其改为汉字单姓陆氏。
    陆秀夫的这一支,当属齐宣王之子通之后代。
    贬潮始末
     陆秀夫(1236  1279)字君实,南宋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理宗宝佑二年(1276年)为礼部侍郎。临安失陷后,陆秀夫与张世杰、陈宜中等于同年五月初一在福州拥立宋度宗长子益王赵呈即皇帝位。祥兴元年(1 27 8)任丞相。祥兴二年(1279)二月在压山负少帝赵需投海而亡。陆秀夫死后,元朝为表其忠烈,追赐秀夫谥号“忠贞”。
    景炎元年(1276)赵呈即皇位于福州后,进封陆秀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不久,因陆秀夫与丞相陈宜中不和,遂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末被贬潮州。陆秀夫被贬谪潮州之后,举家安置于海阳辟望港口(今澄海市港口村陆厝围)。今澄海南峙山有陆秀夫题刻“探骊”二字,据说为陆谪潮所作。景炎元年十一月,宋师被迫由闽转入潮州境内,在张世杰的劝说下,帝复召陆秀夫回朝护驾。离潮时,只携带妻子及二子七郎端儿,八郎正儿赴陆召,余者皆留在潮汕。
    入潮经过
    陆秀夫共有九子,长郎陆繇、七郎陆端、八郎陆正及九郎在陆秀夫贬潮时随父人潮,其他未人潮。长郎陆繇好渔猎,不久遂迁居于海阳辟望砂冈(今澄海市外砂)。七郎陆端、八郎陆正在陆秀夫复召回朝时随父离开潮汕(祥兴二年皆死于涯山之役)。九郎则随陆秀夫之母赵氏留在辟望港口。1280年3月,陆秀夫之母赵氏去世,时任潮州路总管丁聚为其择地安葬于南澳岛青澳南山(即今之陆秀夫墓,实为陆秀夫之母赵氏之墓)。不久,陆九郎继卒。丁聚惜其才,附葬于祖母之侧,并给官田五顷,以赡遗孤。陆氏遂有裔孙由辟望迁居南澳青澳祀衫。元朝中期,陆繇第二代裔孙由辟望迁创于饶平元歌都(今饶平钱东、新塘一带)。至第三代,有三人分创三地:元朝至正二十六年 (1366),陆繇第三代裔孙陆孟义迁创于潮阳奉思乡之西平村 (今潮阳县关埠镇西平村);一裔孙迁创于揭阳之东岭(今揭东县炮台镇东岭村);中一裔孙则迁创于海阳之北坑(今潮安北坑)。由此可见,陆秀夫长子陆繇是陆氏在潮之开基祖。
    人口分布
    至今,陆秀夫之后裔在潮已届30代,人口遍布潮汕三市各县镇,约3万人。其中以潮州市最多,约有2万人,主要集中在潮安(北坑、磷溪)及饶平(钱东、新塘);揭阳约有4000多人,主要集居于揭东(炮台东岭);汕头市约3500人,主要分布在潮阳(关埠西平、海门新德)及澄海市区。另外,移居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的陆姓人口约2万人。
    生陈死陆
    据东岭《陆氏家谱》载,陆秀夫第五代裔孙陆惠迪于明朝初年由揭阳之东岭村迁居到潮阳奉思乡之西胪(今潮阳西胪镇),并在此定居下来。至民国初年,因西胪陈姓房界大械斗,陈姓为壮大势力,以陆姓乃陈姓之后(陆氏创始人之一陆通是战国陈完十世孙)为由,鼓动“威胁”陆姓改陈姓,并立下契约,死后立碑及祭祀再复原姓,即陆姓,遂有“生陈死陆”之说。至今西胪老寨有“忠贞祖祠”奉祀陆秀夫,有“惠迪祖祠”奉祀创祖人陆惠迪。因而西胪镇有些陈姓乃是陆秀夫之后。

你是本文的第149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旅游故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