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我国的名山大川流传着很多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一样,已有近千年历史、建筑风格独特的湘子桥,同样有很多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是构成湘子桥文化内涵的重要部份。
   传说之一是人们所熟悉的“仙佛造桥”。即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而在他们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变成的“乌洋山”(浮洋镇)和猪变成的“猪山”(磷溪镇)。
   有趣的是还有二个传说与此有关:
   一是梅州阴那山的灵光寺创寺唐代祖师同样参予仙佛造桥,并负责中间一段,但由于路途遥远,中途也发生法力失效,致中间段没有建桥,因此自号为“惭愧和尚”(关于“惭愧和尚”的名号,尚有其他解释)。
   一是在明代陈一松的《重修广济桥记》中有一段记载:“故老相传,昌黎韩公乞神于江,江为涸数日,固得经始焉”。这一记载说的是老一辈相传,韩愈为了建桥,求江神相助,于是韩江干涸数日,使桥能得动工修建,这也是一则神话传说。
   以上传说反映了几个问题:
   1.把始建于宋的湘子桥推前至唐,相隔数百年,同时把建桥的功劳归于韩愈,说明了韩愈在潮人心目中的地位。由于有韩愈祭鳄的神话,于是也就派生出造桥的神话。
   2、历史上梅州地区属潮州,梅县称程乡,因此就有了灵光寺住持参予建桥的传说,反映了韩江联结着潮客族群的紧密关系。
   3、由于湘子桥的工程浩大,时间长,超越人们所想像,因此借神力建桥就成为传说的必然内容。
   传说之二也是人们所熟悉的“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
   王源为福建省龙岩人,藉韩江的联系使之大规模修湘子桥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获得潮人的拥戴,因而有了“除怪石”的传说。而此后当王源因修桥得罪地方豪绅,遭诬告被押京师查问时,是潮人联名为之伸冤解脱。
   传说之三是“吴府公祭水”。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吴均因参予镇压吴忠恕等农民起义而在解放后受到史家的批判,但他为官清廉,关心群众疾苦却为潮人所拥戴。据说他告老回家时死于途中,身边并无一物。
   此上3个传说都涉及3位在历史上受到潮人赞誉的清官、贤吏,而他们的名字又与湘子桥有联系,从而也反映了湘子桥在潮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凡关心和爱护湘子桥的人,必然获得潮人的口碑。
   此外,有关湘子桥的传说还有“富商食桥脚鲤”、“孝子卖江心水”的故事。“桥脚鲤”是指湘子桥下的鲤鱼,因吃桥上遗弃的废料而成为名产。“江心水”是于梭船下取水,以其处于韩江中心味清甘而为烹工夫茶的最佳用水。
  

你是本文的第1489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10-31
作 者: 东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